《醫說·有雲》:“若要安,三裡莫要幹”,這句話的意思是通過艾灸足三裡達到防病之效,因為實施瘢痕灸,即施灸後化膿形成灸瘡,故而足三裡不是“幹”的。
雖然瘢痕灸不是适合每個人,但足可見灸法可以激發人體正氣,增強抗病能力。
所以今天我們來看看灸法具體有哪些種類?
灸,灼燒的意思。
灸法主要是借灸火的熱力給人體以溫熱性刺激,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以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方法。
施灸的原料很多,但以艾葉作為主要灸料。
艾屬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國各地均有生長。艾葉氣味芳香,辛溫味苦,容易燃燒,火力溫和,故為施灸佳料。“艾味苦,微溫,無毒,主百病。”制作時選用幹燥的艾葉搞制後除去雜質,即可制成純淨細軟的艾絨,曬幹貯藏,以備應用。
灸法具有溫經散寒、扶陽固脫、消瘀散結、防病保健的作用。具體種類包括:
1. 艾柱灸
①直接灸:
将大小适宜的艾柱,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若需留有瘢痕者稱為瘢痕灸,适合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頑疾;若不使皮膚燒傷化膿為無瘢痕灸,一般虛寒性疾病均可使用此法。
②間接灸:
用藥物或其它材料将艾柱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
隔姜灸:
鮮姜切為直徑大小約2-3cm,厚約0.2-0.3cm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将姜片置于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将艾柱放在姜片上點燃,艾柱燃盡易柱施灸,使皮膚紅潤不起泡。
适合因寒而緻的嘔吐、腹痛以及風寒痹痛,有溫胃止嘔、散寒止痛的作用。
膈蒜灸:
适合于瘰疬、肺痨、瘡瘍初起等病症,具有清熱解毒、殺蟲的作用。
膈鹽灸:
用幹燥的食鹽填敷于臍部,或于鹽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柱施灸。多用于治療吐洩并作、中風脫證。有回陽、救逆、固脫之力。
膈附子餅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調和做成直徑約3cm,厚約0.8cm的附子餅,中刺數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再放艾柱施灸,多用于陽痿、早洩、瘡瘍久潰不愈,有溫補腎陽的作用。
2. 艾條灸
①懸起灸:
施灸時将艾條懸放在距離穴位一定高度進行熏烤。以不引起灼痛為度,時間為10-15分鐘。
一般而言,艾條距離皮膚的距離越大,刺激量越小,距離越小,則刺激量越大。施灸的時間越長,刺激量就越大。
一般初灸時,每日1次,3次後改為2-3天1次。急病可每日灸2-3次。對一般應灸的病症均可采用。
②實按灸:
将點燃的艾條隔布或隔棉紙數層實按在穴位上,使熱氣透入皮肉深部,火滅熱減後重新點火按灸。
因其所含藥物不同分為太乙針灸,雷火針灸,适用于風寒濕痹、肢體頑麻、痿弱無力、半身不遂等。
3. 溫針灸:
将針刺入腧穴,得氣後并給予适當補瀉而留針時,将純淨細軟的艾絨捏在針尾上,或用長約2cm艾條插在針柄上,點燃施灸。
4. 溫針器灸:
将艾絨、或加摻藥物裝入溫灸器小筒,點燃蓋好,置于腧穴或應灸部位,進行熨灸。
5. 其他灸法
①燈火灸:
用燈心草一根,以麻油浸之,燃着後用快速動作對準穴位,猛一接觸聽到“叭”的一聲迅速離開。
具有疏風解表行氣化、清神止搐等作用,多用于治療小兒痄腮、小兒臍風和胃痛、腹痛、痧脹等病證。
②天灸:
用對皮膚有刺激牲的藥物塗敷于穴位或患處、使局部充血、起泡,猶如灸瘡,故名天灸。
- 其中白芥子灸将可用于治療關節痛、口眼歪斜、哮喘等。
- 蒜泥灸敷湧泉治療略血、衄血,敷合谷穴治療扁桃體炎,
- 敷魚際穴治療喉痹等。斑蝥灸适用于癬癢等。
雖然可以施灸的病症較多,但對實熱證、陰虛發熱者,一般不适宜施灸;對顔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關節活動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
施灸後,局部皮膚出現微紅灼熱,屬于正常現象,無需處理。如因施灸過量,時間過長,局部出現小水泡,隻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
此外,施灸時應防止艾火燒傷皮膚或衣物。用過的艾條、太乙針等,應裝入小口玻璃瓶或筒内,以防複燃。
來源: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内分泌一科 陳麗虹
配圖: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