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同學,21歲,是位大學生。從兩個月前就開始不明原因的腹瀉,每天大便有4-5次,呈黃色稀便。
小王選擇自行服用“腸炎甯”治療,結果病情仍然沒有得到緩解,出現了粘液血便,次數較之前增加,伴有腹痛、明顯乏力等症狀。
小王無奈值得前往醫院就醫,在醫院行結腸鏡檢查後,醫生考慮是潰瘍性結腸炎。
什麼是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是炎症性腸病的一種類型,包括兩種主要疾病:克羅恩病,影響從口腔到肛門之間胃腸道的任何部分;潰瘍性結腸炎,隻影響大腸或結腸。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結直腸炎症,目前病因未明,暫無法治愈。近20餘年來,發病率呈快速上升趨勢,給患者與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與健康負擔。
為什麼會得這個病?
目前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機制還不明确,歸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一般認為與遺傳、腸道菌群失調、飲食習慣、環境、精神心理、藥物等多種因素有關。
研究表明20%的近親屬都曾有過潰瘍性結腸炎,發病最多的人群集中在青壯年,在50歲左右還會有一個小高峰。
潰瘍性結腸炎有哪些表現?
潰瘍性結腸炎的最初表現可有許多形式。血性腹瀉是最常見的早期症狀。其他症狀依次有腹痛、便血、體重減輕、裡急後重、嘔吐等。
輕型患者症狀較輕微,每日腹瀉不足5次。重型每日腹瀉在5次以上,為水瀉或血便,腹痛較重,有發熱症狀,體溫可超過38.5℃,脈率大于90次/分。
暴發型較少見。起病急驟,病情發展迅速,腹瀉量大,經常便血。體溫升高可達40℃,嚴重者出現全身中毒症狀。
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
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藥物治療主要包括氨基水楊酸類、皮質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抗生素、益生菌以及抗TNF制劑。
其中氨基水楊酸類常作為首選和維持治療的藥物,皮質類固醇也就是通常說的激素可以迅速緩解症狀,多用于急性發作。
而免疫抑制劑可以減輕或消除對激素的依賴,并且在氨基水楊酸維持治療失敗時可以用于潰結的維持緩解。
且已有研究證實,益生菌或益生菌複合制劑單獨使用、或與其他藥物(如5-氨基水楊酸)聯合治療輕度至中度UC患者,對誘導緩解有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