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作為中國本土宗教,産生于東漢末期,元朝道教出現宗派觀念,在宋代成為國教而大興,道教各宗枝及山、壇等逐漸形成了各自的宗派。
道教以兩大派為主,南方正一派,道士則以降神驅鬼、祈福禳災的符箓活動為主。 該派道士按傳統皆為不出家道士,他們可以結婚生兒育女,過家庭生活;可以食葷;除上殿誦經、作經忏法事之外,平時可以穿俗裝,不留胡須,發式随俗, 俗稱"夥居道士"。
全真派道士修行方式以内丹為主,以修真養性、苦己利人為宗,主張性命雙修,先修性,後修命。認為修真養性是道士修煉唯一正道,除情去欲,識心見性,使心地清靜,才能返璞歸真,證道成仙。全真派道士按最初規定皆為出家道士。
在這兩大派系之中又各有其分枝小派,這些分枝小派使以其成道祖師為開派始祖,用五言或七言詩體作出一百字或幾十字作為代系,如現存和使用的八十六個排名,就屬于這一類。分為全真教與正一教(天師道) ,而其他派别已并入此二教之中,如靈寶派、淨明宗、上清派、闾山派、正一派等,并入正一教,總稱為”萬法宗壇”。 而龍門派、随山派、南無派、遇山派、清靜派、華山派(不是小說那個華山派)、俞山派、武當派等,則皆屬于全真教之中,總稱為”混元宗壇”。
道教的各種修持方法為了追蹤溯源找出自己的傳授系統,遂有了“派”的名稱和世代系統,原本相幹不相幹的門各派,集結上去,終極目标都是一緻的,隻是修行方式方法上的不同,就如登上山頂,從山溝裡上去,從山脊上去,坐車走路,都能達到。
縱觀各宗教皆下分門派,其原因多為意見不合而分道揚镳,道教各派不存在紛争一說,大家都雖然門派不一,方法各異,都能和睦共處,互相學習,同修共進。他教似枝桠式分向,道教如江漢般彙流,真正體現太上老君"為百谷王"的教誨。
現今全真派與正一派在教法與科儀上多已融合。全真派經忏中也用符咒,正一派道士也有的修煉内丹。各派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也各自的不足,大家一起取長補短,弘道揚教,同修共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