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嶽飛的一生最偉大的事情

嶽飛的一生最偉大的事情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06 23:12:41

公元1141年十一月,宋金《紹興和議》的書面内容即将達成,在抗金戰場捷報頻傳、中原子民翹首以盼王師的背景之下,南宋仍以稱臣納貢,割讓淮河以北所有領土為條件,屈辱地換來了和平。

但無論如何,南渡以來便惶惶不可終日的宋高宗趙構,終于可以長舒一口氣了,隻要還能繼續偏安一隅,所謂的國仇家恨、宗廟社稷、黎民百姓,又有什麼要緊?

當然,大宋官家并沒有忘記金人主子曾經赤裸裸的威脅——“必殺飛,始可和”,在和議即将生效前,他要徹底解決掉最後的障礙……

臘月二十九日,年關将至,臨安城内人流如織,一派太平盛世景象,西子湖畔依然是笙管齊鳴,歌舞不休。

而一生矢志報國、年僅三十九歲的嶽飛,卻在除夕之夜,被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殺于大理寺陰冷潮濕的牢獄之中。

嶽飛的一生最偉大的事情(孤獨前行卻注定無法到達彼岸的英雄)1

獨一無二的農家子弟

北宋崇甯二年(1103),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今河南安陽)一戶普通嶽姓農家,一個男嬰呱呱墜地。

正值此時,有“大禽若鹄,飛鳴室上”,父親嶽和便為新生兒起名嶽飛,字鵬舉。

南宋初年,崛起于抗金烽煙中的将領,大多都是将門之後或者出身軍旅世家。

劉光世是鎮海節度使劉延慶的二公子,劉锜的父親是泸川節度使劉仲武,楊沂中的祖父是永興軍路副總管楊宗闵,這些都是标準的将門之後。

包括後來追随嶽飛多年、忠心耿耿的張憲,其父更是大名鼎鼎的金陵元帥張所,三代守蜀的吳玠、吳璘兄弟,雖不是将門之後,但其父也是行伍之人。

與這些将領相比,隻有嶽家祖祖輩輩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老實巴交的農民。

這一點,在同時代的抗金名将中,恐怕隻有韓世忠與之相似,不過韓忠武走的是潑皮無賴的野蠻生長路線,而嶽王爺不僅年少沉穩而且品性純良。

随着時間推移,這個傳言由金翅大鵬轉世的孩子,便逐漸顯露出與普通農家子弟截然不同的一面。

遼宋交戰時期的相州,進可支援禦遼前線,退可屏蔽京師開封,因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兵家必争之地,戰火的洗禮造就了當地彪悍的民風,鄉間子弟也多有入社習武的傳統。

而年少的嶽飛先後拜于周侗、陳廣兩位名師門下,在師傅的傾囊相授和自己的潛心鑽研之下,嶽飛的射術和刀槍技藝突飛猛進,小小年紀便成為了“一縣無敵”的存在。

嶽飛的一生最偉大的事情(孤獨前行卻注定無法到達彼岸的英雄)2

據宋史記載,尚未及冠的嶽飛,便能“引弓三百斤,腰弩八石”,這在兩宋時期,即使是成年士兵之中,也是極其罕見甚至絕無僅有的。

嶽飛的一生最偉大的事情(孤獨前行卻注定無法到達彼岸的英雄)3

但如果僅僅是單純的天生神力,尚不足以完全概括英雄的天賦異禀和出類拔萃,在心智層面,嶽飛同樣展現出了極高的天分,思維敏捷、學習能力更是出類拔萃。

而且尤其喜好兵書,閱覽《春秋左傳》和孫吳兵法,甚至到了夜以繼日、手不釋卷的地步,當然,這也為其日後成為叱咤風雲的統帥奠定了基礎。

坎坷從軍路

1120年,宋遼秘密簽訂“海上之盟”,共同出兵征遼,但女真金國在北方一如既往地摧枯拉朽,而北宋在南線的作戰卻相當尴尬。

按照事前約定,宋廷以童貫為帥,由名将種師道率王朝最精銳的“西軍”北上攻取燕京,但面對日薄西山的遼國,“老種經略相公”卻在1122年六月意外的铩羽而歸。

北取燕京的失敗,不僅令王朝顔面掃地,更有可能将北宋在軍事上軟弱無能的事實暴露在野心勃勃的金國面前,騎虎難下的宋徽宗隻得把心一橫,于當年七月以劉延慶替換種師道,集結五十萬之衆,咬牙再次伐遼。

此時,出任河北、河東宣撫參謀官的劉韐,出于對前線形勢的擔憂和增強自身實力的需要,在河北路廣發檄文,招募義勇之士投軍,征兵的榜文傳到相州,年僅十九歲的嶽飛,當即辭别父母妻兒,連夜趕往數百裡之外的真定府應征入武。

嶽飛的一生最偉大的事情(孤獨前行卻注定無法到達彼岸的英雄)4

然而,參天大樹也并非一日長成,即使像嶽飛這樣的常勝将軍、一代戰神,其從軍之路也是異常的坎坷艱辛。

首先,嶽飛關于戰争的初次記憶,肯定是相當深刻的——二取燕京,遠比第一次敗得更為徹底,也更加荒唐。

原本宋軍夜襲燕京得手,不料未能頂住遼國的反撲,損失慘重,而大軍撤退之際,殿後的總指揮劉延慶,又誤以為遼軍來襲,擅自焚營後撤,導緻全軍大亂,相踐死者百餘裡。

雖然駐防真定沒有親曆這場慘痛的潰敗,但從沿途撤退的潰兵口中,嶽飛應該也體會到了戰争的殘酷。

而正值此時,生活又給了他另一個沉重的打擊,其父嶽和因病去世,按照禮制,他必須返鄉為父親守孝。嶽飛的第一次從軍之路也因此倏然而止。

1124年,河北路遭遇水災,嶽家的生計更為困難,為養家糊口,22歲的嶽飛于是投效了河北路平定軍,隻可惜1126年,平定軍在與金人的交手中被擊潰,僥幸沖出重圍的嶽飛,再次被迫告别軍營。

1126年底,金國分兵兩路圍攻汴梁,此時康王趙構以河北兵馬大元帥的身份,駐跸相州召集各路勤王之師,嶽飛眼見外敵入侵、河山動蕩,心中激憤不已,便有意再次從戎,但又擔心妻兒老小在戰亂中難以自保,痛苦彷徨之際,嶽母姚氏深明大義,極力支持兒子報效國家,并在其後背刺“盡忠報國”四字以示勉勵,這一年,24歲的嶽飛,再次投身于抗金的烽火之中。

嶽飛的一生最偉大的事情(孤獨前行卻注定無法到達彼岸的英雄)5

此後嶽飛于戰場之上表現神勇、屢立奇功,并得以由底層士卒逐步升遷至正八品的修武郎。

1127年靖康之變爆發,汴京為金兵所破,徽欽二宗被虜北上,而康王趙構于應天府繼位後,便一直堅持避戰南遷的逃跑路線。

嶽飛不顧自己官卑職低,上書痛陳利害,希望新君“親帥六軍,迤逦北渡”,收複中原。不料高宗大怒,以“小臣越職,非所宜言”為由,将其“奪官歸田裡”。忠心耿耿的嶽飛就此第三次結束了自己的軍旅生涯。

但正所謂“十年飲冰,難涼熱血”,雖然遭遇了挫折和不公的待遇,但嶽飛并未就此沉淪,反而銳氣更勝從前,不久之後毛遂自薦,又投于當時“聲滿河朔”、正多方收攬英才抗金的招撫使張所麾下。

大鵬一日同風起

嶽飛本來在抗金戰場就小有名氣,初次見面時,張所見其體态健碩、氣宇軒昂,言談之間,又引經據典、出口成章,關于戰局更是具有獨到的見解。

性格磊落坦蕩、用人不拘一格的張所,毫不掩飾自己對這個年輕人的喜愛,很快對其破格提拔,“以白身借補修武郎”,後又擢升中軍統領、統制、武經郎,分隸于創建八字軍的名将王彥麾下。

然而,當時的朝堂之上,以黃潛善、汪伯彥為首的投降派大行其道,已經貴為天子的趙構,一意苟且東南,不願與金人發生沖突。

不久,主戰的李綱被罷相,被李剛舉薦的張所,更是遭奸佞構陷貶谪嶺南,其治下的河北西路招撫司被撤銷,而由王彥、嶽飛率領,正出兵收複衛州的部隊也突然成為了孤軍。

主帥蒙冤被貶,七千人的隊伍又不知何去何從,而一片悲憤與壓抑之中,王彥和嶽飛又在戰略上出現了嚴重的分歧,随後,嶽飛獨自率千餘人轉戰太行山區,在此期間骁勇依舊,先後生擒金将拓跋耶烏,刺死敵酋黑風大王奧敦紮魯,但因補給困難而南下汴梁,投奔于當時抗金的領袖人物,東京留守宗澤麾下。

嶽飛的一生最偉大的事情(孤獨前行卻注定無法到達彼岸的英雄)6

時值金軍犯邊,愛才的宗澤并沒有追究嶽飛脫離王彥、别立一軍的違紀行為,而是命其戴罪立功,此後嶽飛活躍于抗金前線,官職也在不斷升遷,但年近古稀的宗澤卻因率軍北伐的請求屢屢遭拒,于1128年七月抱憾而終。

宗澤死後,抗金的形勢一落千丈,接任東京留守的杜充,更是徹頭徹尾的投降主義者,不顧嶽飛“中原之地,尺寸不可棄”的苦勸,毅然退守建康(南京),後又領三千人渡江降金,而嶽飛則脫離杜充自立。

1129年,金軍再度大舉南下,突破長江天險,并相繼攻陷建康、杭州、明州(甯波)等地,被窮追猛打的高宗,一路倉皇南逃直至被迫漂泊海上。

幸而韓世忠于黃天蕩借助地形圍困金兵主力四十餘日,而嶽飛則趁金兵北撤之際,設伏牛頭山,轉戰旬月、殺敵數千,最終成功收複建康。

即當深入虜庭,縛賊主蹀血馬前,盡屠夷種,迎二聖複還京師,取故地再上版籍。”——這是1230年,嶽飛在收複建康後,為表達洗雪國恥、重整河山的決心,于宜興所作的題壁誓詞《五嶽祠盟記》。

縱觀嶽飛一生,英雄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嶽飛的一生以此為證,沒有片刻忘記自己的理想,更沒有任何一件事違背了這時的諾言。

收複建康之戰,使嶽飛名動天下,并因此真正走入了宋高宗趙構的視野。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山河動蕩之際,平凡的農家子弟嶽飛,懷揣報國之志,卻曆盡磨難、幾經沉浮,而在此之後,一代戰神叱咤風雲、波瀾壯闊的傳奇人生,終于緩緩拉開了大幕。

嶽飛的一生最偉大的事情(孤獨前行卻注定無法到達彼岸的英雄)7

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嶽飛聲名鵲起的同時,一支由其獨立領導,在日後同樣振聾發聩的部隊——嶽家軍,也在追随其南征北戰、戎馬倥偬的歲月之中,逐漸成型。

嶽飛的一生最偉大的事情(孤獨前行卻注定無法到達彼岸的英雄)8

嶽飛武藝超卓,本身又是悍勇敢戰之輩,“臨陣親冒矢石,為士卒先,催精擊銳,不勝不止”,主帥悍不畏死、每戰争先,在隊伍初創之際,對于士卒有着巨大的激勵的示範作用。

嶽家軍最初的兵力,大概在一萬兩千人左右;到了紹興五年(1135 ),這一數字變成了十萬,其中既有正規軍、也有雜牌部隊,還包括一些投降的士卒和沿途征召的新兵。

面對規模迅速擴大而又魚龍混雜的部隊,嶽飛在加強日常訓練的同時,又展現了極強的鐵腕治軍能力。

嶽家軍軍紀之嚴明,可謂世所罕見,貧苦農家出身的嶽飛,深谙民間疾苦,而“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更成為當時嶽家軍内流行的口号。

經過主帥長期的錘煉和一次次戰火的洗禮,嶽家軍逐漸成為南宋抗金主力中實力最強的部隊。

面對這樣一支紀律嚴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鋼鐵之師,其所到之處,沿途百姓箪食壺漿相迎,而作為對手的女真人,卻隻能無奈的感歎“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公元1130年,金國為鞏固黃河以南的統治,扶植北宋降臣劉豫為帝,在中原地區建立僞齊政權,而為虎作伥的傀儡僞齊,在金國撐腰之下,又不斷南下侵擾宋境。

1134年,嶽飛主動請纓,領嶽家軍三萬五千人,第一次出征北伐,僅用三個月時間,便大敗僞齊劉豫的部将李成,收複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襄陽六郡。

而襄陽的獲勝,在極大程度上保證了長江下遊南宋朝廷的安全,戰後高宗論功行賞,嶽飛以31歲之齡,成為整個南宋最年輕的節度使。

此後,嶽飛又率軍陸續進行了三次北伐,在此期間僞齊政權被消滅,但宋金之間仍是互有攻守,戰事十分焦灼。

金國苦于無法在短時間内吞并南宋,于是主動遣使示好,而高宗本就奉行苟且偷安的國策,加上奸相秦桧在旁推波助瀾,1138年,南宋以稱臣納貢為條件,雙方初步達成了和議。

但紹興九年(1139),金國完顔宗弼(金兀術)一派得勢,仍妄圖以武力使南宋屈服,随後單方面撕毀盟約,并在東起兩淮、西至陝西的漫長邊境,再次挑起戰争。

南宋被迫應戰,張俊、劉光世、韓世忠、劉锜、楊忻中等抗金名将均傾巢而出,嶽飛作為西線主力,由鄂州(武漢)向中原挺近,領兵進行了他一生中規模最大、也是最後一次的抗金北伐。

十年之功,廢于一旦

五月,北上的嶽家軍連戰連捷,陸續收複中原地區的許昌、淮陽、汝陽、洛陽、鄭州諸郡,嶽飛則屯兵郾城。

完顔宗弼探知嶽家軍分兵駐守各處,郾城兵力空虛,決定親率步軍十萬、精銳騎兵一五萬千,襲擊嶽飛駐地。

郾城之戰,金國将威震天下的“拐子馬”、“鐵浮屠”悉數投入戰場,而嶽飛則以嶽家軍最精銳的步兵“背嵬軍”應戰。

嶽飛的一生最偉大的事情(孤獨前行卻注定無法到達彼岸的英雄)9

是役,嶽飛之子嶽雲在兩翼死死纏住金兵迂回包抄的輕騎“拐子馬”,而中路的背嵬軍,面對人馬俱甲幾乎刀槍不入的“鐵浮屠”,則以麻紮刀、大斧砍其馬足,馬倒之後,再以長矛巨斧對騎手進行劈刺,金軍頓時人仰馬翻、陣腳大亂。

嶽飛的一生最偉大的事情(孤獨前行卻注定無法到達彼岸的英雄)10

激戰由晨至昏,金兵損失慘重,完顔宗弼被迫下令北撤。

郾城之戰,是雙方精銳盡出、正面對決的惡戰,也是南宋軍隊首次在平原之上,以步兵硬撼騎兵,并取得勝利的戰役。

郾城之後,嶽飛再取颍昌,随後進軍汴京西南四十五裡之朱仙鎮,與兀術對壘而陣,遣骁将以背嵬騎五百奮擊,完顔宗弼大敗後遁還開封城内,并準備放棄汴京,渡河北返。

此時,南宋各路戰場捷報頻傳,抗金形勢一片大好,而舉國上下要求收複故地的呼聲也是一浪高過一浪。

北望中原的嶽飛心神激越,高呼“直抵黃龍府,與諸軍痛飲爾”,并積極籌劃渡過黃河,追擊金兵。

但是,軟弱無能的宋高宗既顧慮宋軍的勝利會招緻金兵更大的報複,又害怕嶽家軍真的直搗黃龍迎回徽欽二帝,将嚴重威脅自己的帝位。

于是,高宗和秦桧商定,勒令各路兵馬撤軍,并在一天之内,連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前線的嶽飛即刻班師回朝。

眼見收複中原指日可待,但聖命難違也隻得揮淚撤軍,壯志難酬的嶽飛,也隻能痛心疾首地高呼“十年之功,廢于一旦”。

嶽飛的一生最偉大的事情(孤獨前行卻注定無法到達彼岸的英雄)11

嶽飛返回臨安後,便被迅速剝奪兵權,取而代之的是授予其徒有虛名的樞密副使之職。

但在兩宋這樣重文輕武的時代,功高震主,便是武将的原罪,名滿天下的嶽飛,和他戰無不勝的嶽家軍,即使遠離戰場,也始終讓趙構寝食難安。

而金國更是視嶽飛為心腹大患,吃盡苦頭的完顔宗弼甚至赤裸裸的威脅:“必殺嶽飛,而後和可成也。”

1141年,嶽飛遭秦桧黨羽萬俟卨、羅汝楫彈劾,誣告其謀反,但在多方查證卻毫無真憑實據的情況下,仍于次年年初,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殺于大理寺風波亭中。

嶽飛的一生最偉大的事情(孤獨前行卻注定無法到達彼岸的英雄)12

一代戰神成為敵我雙方均欲除之而後快的對象,并最終在宋金聯手下,含冤隕落,這樣的遭遇與其說是嶽飛個人的不幸,倒不如說是南宋王朝和整個時代最深重的悲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