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厚愛至極,藏衛生、養生、人生至理于喜聞樂見之民俗、飲食、諺語,“百姓日用而不知”;千年不曲其義的文言文,凝結傳承“本自圓滿”的典藏,讓“萬世師表”的孔夫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老子年長孔子二十歲,身為國家圖書館館長,得天獨厚一身好學問,孔子多次請教受益匪淺,隻是後來各自學說輪廓清晰,逐漸失去了交集。“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完全是“道不同而不相與謀”。孔子是講治世的,所以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他尋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維系人倫秩序,他尋求禮樂維系社會秩序,是“為學日益”,老子尋求的是“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他覺得自然最好,人也是,順着自然走,饑來吃飯困來眠,簡單的人倫,簡單的群落,無欲無求,相鄰“雞犬之聲相聞”,卻老死不相往來,一幅陶然雅居的勝境。老子無為的“為”,是“揠苗助長”,是無功有害之勞作,豈如一夜酣睡,禾苗自然生長,是“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五千言,都是為常人所忽略之智慧,發現了就不高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嬰兒無奇柔軟,長大也就堅實了,等老了,骨頭是脆的,等死了,也就僵了;草木也一樣,小苗也好,剛抽芽的柳條也好,可以彎折,枯枝就不一樣了,摔在地上都會碎。“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再放大于人間事物,亦然。
願本文打響中華文化之辛亥革命!
作者:254u。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