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本名楊英,小字阿,弘農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後獨孤伽羅嫡次子。
史記,楊廣美姿儀,少聰慧,也就是說楊廣長的英俊潇灑,而且非常聰明。
楊廣影視形象
楊廣給後人的印象基本是負面的,暴君,弑父殺兄奪取皇位,殘害忠良,殺人無數,好大喜功,濫殺無辜。
楊廣主要有三大過。一、挖掘運河,緻使民不聊生。二、頻繁發動戰争,西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濫用民力、窮奢極欲引發全國範圍農民起義,天下大亂,導緻隋朝崩潰覆亡。
不可否認,楊廣确實有殘暴的一面,可是對後世不是昏君,是非常有作為的帝王。
現在就來說說楊廣有哪些功績。
一,開通運河絕對罪在當世,功在千秋。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餘杭(今杭州)。溝通南北促進中華政治文化經濟的發展和繁榮,特别是對後世江南的發展影響至今。
加強了中國南北的溝通。在古代,水運通常是比陸路靠馬、牛車運輸方式便宜的。坐船過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辎重,往往比走旱路要便宜。大運河把南北用水道連起來,組成水網,把幾大自然水系(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錢塘江)變成一個大水系。
促進沿河城市的繁榮。唐、北宋的頻繁開鑿、疏浚、整修使大運河在較長的時期保持暢通,經過唐宋的長期發展,大運河沿線的城鎮借助大運河的便利條件,發展的更加興旺。大運河促進了沿線城市揚州、杭州、西安、洛陽、開封的發展。
二、科舉制從隋朝隋炀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舉制度隋朝創立,唐朝奠基,宋朝步入正軌,明清開始成熟。這也就像一個人出生,成長,成熟,再步入衰老。科舉制度對于中國封建社會的強盛和穩定發揮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也為封建王朝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生機和活力。
三、征伐高麗減除國家隐患隋炀帝雖然無德,但是有功。主要問題是操之過急,換言之,他想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反而成了罪在當代、利在千秋。一代帝王不把百姓的幸福感和國家利益有機地統一起來,緻使“巍煥無非民怨結,輝煌都是血模糊”的說法。開鑿大運河,體現了隋炀帝眼光和魄力非常博遠,應該是功德無量的一代君王。
此外楊廣還是位詩人,他的詩文水平很高,對唐朝的詩文文化影響深遠。
楊廣被主要是被李唐抹黑,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性,隻有想法設法抹黑楊廣。作為現代的我們不但要看到楊廣的壞,更要看到楊廣的功績,特别是對後世的正面影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