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枕戈待旦的成語故事簡述

枕戈待旦的成語故事簡述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03:29:56

在學習古代漢語的過程中,因為文化差異和一些曆史原因,所以我們經常會弄錯一些詞語的真實含義,比如成語枕戈待旦。曆史學家表示,古人枕的不是戈,而是矢菔。究竟矢菔是什麼呢?如果您也想知道,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枕戈待旦的成語故事簡述(我們将枕戈待旦這句成語理解錯了)1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片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枕戈待旦這一成語我們都學過,它出自西晉文學家劉琨的《與親故書》,原文是: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後來人們提取出枕戈待旦,表示指時刻保持警惕,準備作戰,即便是睡覺時也都不敢放松戒備。這個成語中戈,在古代漢語中的意思是兵器,比如刀槍棍棒,因此枕戈待旦通俗的翻譯就是,枕着刀槍棍棒入睡等待天明。在上學的時候,很多人都對此毫無疑問,但是有一些曆史學家提出了質疑,表示成語中的戈不是刀槍棍棒。

枕戈待旦的成語故事簡述(我們将枕戈待旦這句成語理解錯了)2

曆史學家認為,将成語中的戈解釋為刀槍棍棒,完全是望文生義,根本就不符合實際情況。生活常識告訴我們,當枕頭需要比較厚的東西,比如書本或者磚石還能臨時替代,而兵器都是輕薄的怎麼能枕呢?最關鍵的是,古代士兵的刀劍都沒有劍鞘,如果枕在刀刃上睡覺豈不是很危險,一不小心就會傷到自己。如果是粗的棍棒也不行,因為棍棒表面是弧形的,後腦勺長時間枕在上面就會凹陷下去,進而壓迫大腦神經會感到很不舒服。總而言之,這些都不适合當作枕頭。

您要知道的是,古人又不是傻子,他們幹嘛要給自己找不舒服呢?既然如此,古人枕的不是刀槍棍棒,那又會是什麼東西呢?曆史學家研究後表示,如果要當枕頭隻有一種東西合适,即矢菔。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以牛革為矢服,卧則以為枕,其實矢菔是一種裝弓箭的皮袋,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并且在古代墓葬中也有出土過。比如,在秦始皇陵中出土了秦銅箭箙,為左右開合的長方形,通體還有彩繪,内有青銅箭簇,專家們認為它是最早的青銅矢菔。到漢代之後,還出現了皮革矢菔,在騎射的時候能斜跨在肩膀上。再到唐宋時期,由于受到胡人的影響,矢菔的種類和造型也越來越多。比如,在唐昭陵中專家們就出土了箭箙俑,即士兵手捧矢菔,看起來與胡人的矢菔十分相似。

枕戈待旦的成語故事簡述(我們将枕戈待旦這句成語理解錯了)3

用矢菔才是最合适的,其原因有三個。第一,士兵行軍打仗不可能單獨再帶個枕頭,一來環境和條件都不允許,二來也占地方很麻煩,而矢菔是每個士兵都必備的軍事裝備,所以用矢菔當枕頭不僅方便妥當,還算是一物二用。最為關鍵的是,矢菔肯定不會弄丢,畢竟這是上戰場的家夥,如果單獨帶個枕頭,搞不好放在哪裡就丢掉不見了,到最後也沒用處。第二,矢菔通常都是動物皮革制的,比如牛皮或鹿皮,因此當枕頭也很舒服,不會帶來不适感。即便不是動物皮革,也還有竹子或木頭制作的,雖然都不如皮革制的矢菔軟和,但起碼也是方形,還有一定的高度,總比枕路邊的石頭要舒服。

枕戈待旦的成語故事簡述(我們将枕戈待旦這句成語理解錯了)4

第三,用矢菔還有一大好處,即其中虛,附地枕之,數裡内有人馬聲則皆聞之,蓋虛能納聲也(北宋沈括《夢溪筆談》)。由此可見,矢菔枕在頭下面能起到預警作用,這對士兵來說也是最為重要之處。試想一下,如果半夜三更安營紮寨,十裡之外有敵人騎馬奔襲而來就能提前知道,不僅可以做好準備,甚至還能夠化被動為主動,給敵人設下個圈套,将其全部消滅。

枕戈待旦的成語故事簡述(我們将枕戈待旦這句成語理解錯了)5

一個小小的成語,其實也有很深的學問和門道,而枕戈待旦也僅僅是海量古代漢語中的一個,還有無數的成語需要我們去認真學習和研讀,不僅嫩發現成語背後的真實含義,還能對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其實,我們學習任何東西都要刨根問底,而不能望文生義的去片面理解,否則就會偏離道路。最後,如果您有不理解的成語,歡迎留言一起學習讨論。參考資料:《成語故事》作者:李新武,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曆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