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清明的特殊習俗

清明的特殊習俗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30 10:15:22

清明的特殊習俗?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清明節,可以說兼具了自然與人文兩大内涵,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因此關于清明節的習俗,可謂源遠流長,但歸納起來,有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清明的特殊習俗?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清明的特殊習俗(清明十大習俗)1

清明的特殊習俗

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清明節,可以說兼具了自然與人文兩大内涵,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因此關于清明節的習俗,可謂源遠流長,但歸納起來,有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

一、掃墓祭祖

清明節是傳統的春祭大節,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據考古,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萬年前的墓葬,經測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表明距今1萬多年前,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識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清明祭祀在各地有所差異。按祭祀場所的不同,清明祭祀可分為墓祭、祠堂祭。其中以墓祭最為普遍,另一種形式是祠堂祭,又稱廟祭,廟祭是宗族的共同聚會,有的地方徑直稱為“清明會”或“吃清明”。按照習俗,清明節祭祖,一般在清明節上午出發。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将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楊柳插在墳上,随後行禮拜祭。

二、春遊踏青

踏青,也稱春遊。古時還被稱為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長久以來,我國民間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清明時節同時也是個生機勃發的時日,人們告别蟄伏的戶居生活,迎來春天的盎然生機。

三、食青團

青團是清明節前的一種傳統美食,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法規要求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一、二日,還特定為“寒日節”。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節充饑,不必舉火為炊。現在,青團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流傳百餘年。

四、放風筝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在我國古代,人們認為放風筝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氣。所以在清明節,很多人會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病災都寫在風筝上,等風筝放高時剪斷風筝線,讓它随風飄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都讓風筝帶走了。

五、插柳枝

每年清明,家家戶戶都要折柳枝插在自家的門楣上。前往郊外掃墓的時候,人人都會在自己的衣物上插上柳枝。人們認為,柳樹得春氣之先,每年冬春轉換之際,當四野還是一片蕭條時,總是它最先吐出新綠,因此能帶來好運,正所謂:“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縧”。

六、蕩秋千

在古代,清明節也稱“秋千節”,自南北朝時就已流行開來。據民間相傳,蕩秋千可以驅除百病。人們認為,秋千蕩得越高,象征着生活過得越美好。

七、拔河

拔河運動起源于春秋後期,起初是在軍隊中盛行,當時叫做“牽鈎”或“鈎強”,後來流傳到民間,唐朝時,開始被稱為“拔河”。唐玄宗時期曾經在清明節時期舉行大型的拔河比賽,後來就逐漸演變成清明節的民間習俗了。

八、蹴鞠

作為世界上最早的足球活動,蹴鞠起源于戰國時代。蹴鞠是指一種古老的皮球,球面是用皮革做成,裡面用羽毛填充。古代清明時節,蹴鞠運動是人們非常喜愛的一種遊戲,漢代時,蹴鞠就已經成為一項非常專業化的運動。到了唐宋,蹴鞠的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成為一種大型活動,在宮廷内,經常有數百人參加。

九、五彩蛋

清明節吃雞蛋的習俗也有幾千年的曆史了,古人将雞蛋、鴨蛋、鳥蛋等各種禽蛋煮熟後塗上各種顔色,稱為“五彩蛋”,他們把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裡,順水沖下,等在下遊的人們就争先搶撈,認為吃了以後,就可以孕育生子。後來在清明節時期,人們吃雞蛋,象征着一家團圓,也有民間傳說清明節吃了雞蛋,一整年身體都會好。

十、吃發糕

清明時節,人們喜歡蒸發糕吃,發糕由黏米碾成米漿蒸熟做成,發糕重要的不少好吃不好吃,而是看蒸得夠不夠“發”、夠不夠“高”,用來寄托“發财”、“高升”的美好願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