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水位持續下降,鄱陽湖中的古迹浮出水面。
最早吸引公衆目光的,是落星墩。落星墩在五代十國之前就已出現。網友感慨鄱陽湖幹旱情景,也感歎落星墩的美好。
在鄱陽湖豐水期,落星墩淹入湖水之中,隻剩部分亭院建築露出水面。到了枯水期,落星墩就會完全浮現出來,是鄱陽湖區著名的地質奇觀和旅遊景點。
9月8日,九江廬山市,落星墩完全露出水面,旁邊是擱淺的船隻,許多垂釣愛好者來此釣魚。
落星墩北部湖區,近400年的千眼橋橫跨在都昌縣與廬山市之間。随着湖水幹涸,原建于湖底的石橋已經完全露出。
附近村民高仁貴介紹,千眼橋屬于湖心橋,豐水期橋全部沒于水下,村民乘船渡湖到對岸的廬山市。鄱陽湖枯水期水位下降,千眼橋露出水面,村民可以踏着石闆走到“江邊”(靠近廬山市的深水區),然後乘船到對岸。“剩下一兩百米的距離,水性好的可以遊到對岸。”
據當地文物資料介紹,千眼橋建于明代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是中國最長的湖中石橋。石橋至今仍基本保持原貌,具有較高的曆史研究價值。該橋也是鄱陽湖水域中曆史最早,現存最完整的水中古橋,具有很高的建築科學價值。
9月6日,九江廬山市,月光下的千眼橋,整座橋體裸露在幹涸的湖床上。這座始建于明代的石橋,全長近3公裡,有上千個橋孔,因此得名“千眼橋”。橋面還保留着建橋初期的花崗石,橋墩由松木支撐。
都昌縣著名的文化旅遊景點鞋山島和石鐘山都位于鄱陽湖水域。
蘇東坡的名作《石鐘山記》中記述的石鐘山就位于都昌縣鄱陽湖邊。石鐘山底部多洞穴,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若洪鐘。據附近居民介紹,隻有在湖水充沛時,才能聽到石鐘山發出的響聲。
8月24日,江西湖口水文站水位9.40米,石鐘山溶洞提前近四個月露出水面。不少遊客進入石鐘山底的溶洞中,欣賞石鐘山的内部構造,以溶洞和鄱陽湖為背景拍照留念。
9月9日,九江湖口縣,一名遊客走進石鐘山洞穴中。石鐘山,素有“中國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稱,因山體下部山石多隙,水石相搏,擊出如鐘鳴之聲而得名。北宋文學家蘇東坡曾夜泊山下考察,寫下《石鐘山記》聞名天下。
曆史古迹的再次浮現,讓人們感受着曆史文化的悠久和永恒。
記者 郭延冰 攝影報道
記者 聶輝 文字報道
編輯 劉晶 張湘涓
校對 薛京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