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傾訴足跟部疼痛,
當行走或承重時加重,
休息後症狀會減輕,
站立、行走、跑跳時足跟不敢着地,甚至跛行。
足跟痛指足跟一側或兩側疼痛,不紅不腫行走不便。又稱腳跟疼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質、關節、滑囊、筋膜等處病變引起的疾病。
常見的有跟跖側疼痛(跖腱膜炎、跖腱膜斷裂、跟脂肪墊炎、足底外側神經第一枝卡壓症、跟骨骨刺、跟骨骨膜炎、跟骨骨折等引起)。
跟後部疼痛(常由跟腱炎、跟腱滑囊炎等引起。而跟腱炎又可分為非止點性跟腱炎和止點性跟腱炎兩類)。
足跟痛常見分類
跖腱膜炎
表現:走路的起始幾步疼痛,即晨起或者長時間休息後邁出第一步時疼痛,行走十餘步後緩解,但長時間步行或久站則疼痛又加劇。
病因:可能的危險因素包括肥胖、長時間站立或跳躍、足弓異常、踝背屈減少等。當跖筋膜承受了超過其生理限度的作用力時,這種反複長期的超負荷将誘發炎症,形成退變、纖維化,導緻跖筋膜炎。
跟腱炎
表現:跟腱炎主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行走、運動中跟腱被牽拉時疼痛加重,經常運動的人群發病率非常高。
病因:由于跟腱及周圍組織因運動中反複受到牽拉,而運動強度沒有降低,機體缺少修複的時間與條件,肌腱的破壞程度超出了修複能力,累積性的引發慢性損傷,緻使跟腱病變出現。
跟腱腱圍炎
表現:運動時有疼痛感覺,較輕者僅在用力蹬地後或某一特定的用力動作才痛,準備活動之後疼痛消失。沿跟腱周圍有壓痛,痛點不集中,可觸到硬結或條索狀肌束,此處多有明顯壓痛。
病因:急性損傷,當小腿猛力收縮或小腿被踢傷後,除可引起小腿三頭肌的損傷外,還可以造成跟腱周圍組織損傷;慢性勞損,跑跳和從高處落地等動作時,反複過度牽拉跟腱,随之跟腱周圍組織也受牽拉。
腱周滑囊炎
足跟部3個滑囊
皮膚與跟腱之間的是跟腱後滑囊
位于跟腱與跟骨後上角之間的叫跟骨後滑囊
位于跟骨結節下方的叫跟下滑囊
表現:滑囊壁肥厚,囊内充滿滑液,局部腫脹,并有壓痛,稍微一用力就有明顯的疼痛加重。
病因:跟骨的長期摩擦,會導緻局部滑囊增生,從而引起滑囊炎,最常發生于跟骨與皮膚之間的滑囊。
跟下脂肪墊炎
表現:後跟痛,與走路多、負重、體質下降、近期體重明顯增加、鞋底薄有關。壓痛點在足跟正中點靠後一些,特點是坐一會突然站起時或睡醒覺後起床時着地疼痛明顯,活動後會明顯減輕。
原因:炎症刺激的疼痛随着足跟與地面的擠壓使血流增快,炎性物質被部分帶走,疼痛緩解。休息時炎性物質又再産生及積存在此,故再次着地還會疼痛。
足跟痛的自我康複
第一節:拉伸小腿肌肉
小腿拉伸有助于改善足跟痛
小腿肌肉是造成足跟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小腿肌肉耐力升高之後可增強跖腱膜的張力。
動作展示
動作解析
站在距離牆邊一步的地方,雙手扶牆,将要伸展的腿向後延伸,保持腳後跟貼地,前腳膝蓋彎曲,保持15-20秒的伸展,兩隻腳各重複4次。
第二節:網球運動
網球運動可伸展足弓,舒緩疼痛
這個練習可以讓足底筋膜更為靈活,通常足底筋膜會在入睡後緊繃,并在夜間縮短,因此清晨時疼痛感最強烈。
動作展示
動作解析
使用一個網球或筋膜球,以足弓踩球并來回滾動,每次可練習4-5分鐘。
第三節:跟腱拉伸
跟腱的緊縮也會造成足跟部疼痛。
動作展示
動作解析
站在一個台階或樓梯上,後腳三分之一懸空,慢慢下壓,直到感覺跟腱與小腿有伸展的緊繃感,維持20秒後回到水平姿勢,重複4次。
溫馨提示 鍛煉時以沒有疼痛為限度若堅持鍛煉3-4周症狀仍沒有改善,應及時就醫~
我科主要運用筋骨針肌筋膜松解法
沖擊波療法
各種物理因子治療方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