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孔子師徒最新消息

孔子師徒最新消息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0 02:32:59

好啦,今天繼續說多爾衮下剃發令的原因,先來說一下孔聞謤的冠服之争。

清軍入關後,在馮铨、洪承疇的大力倡導下,多爾衮十分推崇孔子的儒家文化。

順治元年六月十六日,多爾衮遣官祭先師孔子,是為清軍入關後首次祭孔。

聽聞清軍的态度後,順治元年九月初一,孔子的嫡傳六十四世孫孔胤植上《初進表文》給多爾衮,表示自己願意歸順清朝,文曰:

“萬國仰維新之治;乾綱中正,九重弘更始之仁,率土歸程,普天稱慶。恭惟皇帝陛下,承天禦極,以德綏民,瞻聖學之崇隆,趨跄恐後;仰皇猷之赫濯,景慕彌深。”

多爾衮也相當給面子,順治元年十月初二,也就是在順治帝行定鼎登基大禮的第二天,清廷以孔胤植仍襲封衍聖公,兼太子太傅;孔允钰、顔紹緒、曾聞達、孟聞玺仍襲五經博士。這次冊封在加封、表彰多爾衮之前,可見多爾衮自己對于孔子家族的重視程度。

顔紹緒是孔子的弟子顔回的後裔,曾聞達是孔子的弟子曾參的後裔,孟聞玺自然就是孟子的後裔。

這個衍聖公,是為孔子嫡長子孫的世襲封号,始于北宋至和二年,曆經宋、金、元、明,孔子後裔一直享有此封号,且越來越尊貴。

在宋朝時,衍聖公相當于八品官,元代提升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後又“班列文官之首”,這次多爾衮又給他加上了一個正一品的虛銜太子太保,并承認衍聖公在明代享受的全部特權。

這個特權那是相當特,特到高于老朱家的一堆藩王們。像衍聖公所居住的衍聖公府,在明代的規模即高于一般的藩王府邸,是全國僅次于皇宮的最大府第。

孔子師徒最新消息(孔子後人是怎麼做的)1

如此優厚的待遇,傻子才不投降。

順治二年六月初八,多爾衮又親自谒孔子廟行禮,賜師生銀計二千二百餘兩,算是相當給孔家面子了。

然而,也不是全體孔家後人都認同這種舉動,有兩個人就不買賬,即孔聞詩和孔聞謤。

這兩人同為孔子六十二代孫,從輩分上講,這兩個“聞”字輩還是衍聖公孔胤植的曾祖輩。但由于不是嫡系,他們還得靠自己的努力當官。

天啟二年,孔聞詩與孔聞謤同榜考上了進士。孔聞詩先後任中書科中書舍人、吏科給事中、井陉兵備副使等職,跟後金軍交過手,後在崇祯十六年因與鎮守太監意見不合而辭歸鄉裡。

清軍入關後,多爾衮召孔氏後人入京授官,孔聞詩被迫入京。進吏部報道時,他假裝患了青盲,在登上台階時摔倒,于是避免了被逼做官。

孔聞詩回家後,不剃發、不易服,即:

家居箨冠野服,絕無時制所著,帽常綴一崇祯錢。

是條漢子!對得起聖人後裔的身份。

再說說孔聞謤。相比孔聞詩,孔聞謤就有點曲線救國的意思。

孔聞謤,字觀生,一作觀我。先為禮部行人司主事,又升任禮部郎中,崇祯七年出任河西道副使,後因為丁憂回鄉,再未緻仕。

清軍入關後,他也被召進北京,被以原官授予陝西河西道的職務。多爾衮廢止第一道剃發令後,他就上疏:

“貴國既得中華,當用中華冠服”。

你要注意,孔聞謤的意思并不是讓多爾衮停止要求漢人剃發,而是讓多爾衮和其他關外來人皆采用明朝的衣冠、發飾,讓這些人蓄發易服。

你要知道,此時的多爾衮并沒有要求孔家剃發,還封衍聖公,還允許這撥人享有在明朝的所有特權,作為一個實際掌權的少數民族同胞,很可以了。

而現在呢,孔聞謤卻跳出來說,你們既然尊孔,那就不僅不能推行剃發易服,還得按照我們的規矩來改變自己的傳統。

這就有點太過了。

此言一出,還是出自孔家之人,算是有了榜樣了。于是那些沒有剃發的投降官員紛紛上疏,将剃頭一事引申為“禮樂制度”,其邏輯是孔子定了禮樂制度,那麼明朝的發飾、衣冠才是正統的禮儀規範,而關外來人(其中有半數為遼東漢人)的發飾、衣冠,是無禮的表現,必須改正。

而部分南人黨的官員則借此事打擊已經剃發的北人黨,一時間奏疏紛呈,朝堂互罵。

為平息局勢,多爾衮随即下令,革孔聞謤職。

而上一篇講到的孫之獬的上疏,恰是針對孔聞謤的上疏。

孫之獬所言即:

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發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

這句話恰是多爾衮的心裡話,通俗點說就是,我打下來的江山,憑什麼按你們的老規矩走?而且孔聞謤的激進要求還有個副作用。本來多爾衮認為滿漢是可以兼容的,像入關後的官吏制度、工裝訂做,都是滿漢各理,各自按照各自的傳統。而現在呢,孔聞謤跳出來說了這些,讓多爾衮意識到,如果不同文化、習俗上同明朝劃清界限,那麼八旗早晚被同化成明朝的樣子。

咱們現在以為這些關外之人都是野蠻人,其實人家還瞧不起明朝廟堂上那些人呢。

多爾衮就曾說過:

“吏謹而民樸,滿洲之治也”;“我朝臣工,不納賄,不徇私,不修怨,違者必置重典”。

而明朝呢,則是:

“明季諸臣,竊名譽,貪貨利,樹黨羽,肆排擠,以欺罔為固然,以奸佞為得計,任意交章,煩渎主聽,使其主眩惑,用人行政,順倒混滑,以緻寇起民離,禍亂莫救,覆轍在前,後人炯鑒。”

所以,多爾衮擔心所有的事情都遵照明朝舊制,同樣會繼承明朝的這些弊病。

上面這兩個事兒都沒完,先放一放,接着說多爾衮下決心推行剃發的第三個原因,即我上一篇提到過的投充。

投充法令開始施行後,陝西道禦史羅國士奏:

近有奸宄之徒托名滿洲者,或悍仆借之以欺故主;或狡吏借之淩本官;或賤役借之以侮缙紳;或亡賴借之以傾富室。種種為害不可枚舉。

什麼意思呢?

其實我前面講過,這裡再重複一遍。有些奸詐狡猾的人冒充八旗滿人,招搖撞騙,四處收納投充者。

有些比較強悍的仆役投充這些假八旗後,就去欺負之前的主人;一些地方小吏投充假八旗後,就去欺負之前的上司;有些奴仆投充假八旗後,就去欺負之前的士紳;有些老賴投充假八旗後,就去富人家裡敲詐。

那麼這些奸宄之徒是怎麼冒充滿洲人讓别人相信呢?

答案很簡單,剃發易服。

普通老百姓要麼束發、要麼披發,這些人把頭一剃,就去冒充,一冒充一個準。

更為嚴重的是,由于這些假八旗的服飾、發飾與真八旗無異,地方官執法的時候多有忌憚。同時,即便是投充真八旗當包衣的人,也得剃發易服,他們也出來冒充八旗的正式編制。這就導緻在沒有身份證、戶口尚未查清的清軍入關初期,基層管理相當混亂。

而在不能快速清查戶口、發給名帖的情況下,要解決這種現狀,唯一的辦法就是統一服飾、發飾。大家都一樣了,就不那麼好冒充了。

這也是為什麼多爾衮後來隻要求男子剃發易服卻不限制女裝的原因,因為妹子們很難出來冒充、詐騙。

下面是第四個原因,即南方的形勢。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講過,明朝社會的統治基石是士紳階層。士紳階層擁護哪個政權,這個政權才能站得住腳。

所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理論,在普通百姓中沒有什麼号召力。你換位思考一下,你是個地主家的長工,或是一個丫鬟,天天幹活,幹不好就要挨打、挨罵,你還會在乎穿什麼衣服、剃不剃頭?有飯吃、有命活,這才是他們思考的問題,剃頭與否都無所謂,無非是冬天腦袋冷一些就是了。

真正在乎這些的,是士紳階層。他們讀過書,受儒家文化熏陶,笃信禮制,凡是與此相違背的,他們就反對。

然而,當時的北方士紳卻是另一種狀态。

李自成在席卷北方的過程中,對士紳階層很不友好,到一個地方就抄地主、官員的家,嚴重破壞了北方社會的基層管理體制。而清軍入關後,優待明朝時期的士紳,承認他們的特權,推崇儒家文化,這就赢得了士紳階層的支持。

所以說,在北方士紳眼中,清軍是幫助他們翻身的解放者,他們是一緻支持清軍的。

而在下達剃發令之前,多爾衮已經實施了圈地、投充、逃人法,士紳們并沒有大規模反抗。這裡有幾個原因。

圈地範圍很小,僅限于北京周圍。即使圈了士紳的地,由于士紳的特殊身份,縣官們也會優先為這些人補齊;至于投充,幾乎所有士紳家裡都有家奴,投充隻是換了個名頭而已,沒什麼區别;後來出台的逃人法,還在客觀上幫助士紳管理家奴,所以他們并不反抗。

所以,在這三大弊政實施期間,北方各地的反抗運動多是饑民、流民、逃民發起的,士紳帶頭造反的幾乎沒有。

北方士紳的反應這讓多爾衮産生了一種錯覺,即他如果在南方也推行一些類似的政策,士紳們還會支持的。

然而,此時的南方社會卻是另一種情況。

根據萬曆晚期史料記載,明末的東南地區,那是相當繁華的。

慕名而來的外國傳教士們,也是上岸就看花了眼,利瑪窦等外國學者們,更是驚呼:“遠比歐洲富裕得多”。

花船、花街、花樓,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大家都懂;第三産業遠不止大尺度服務業,還有賭博業。顧炎武就曾在他的《日知錄》裡的痛斥:晚明江南的進士登第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聚衆賭博,甚至還有“以不工賭博為恥”的奇葩風氣。

當官不會賭博?出門沒臉見人。

套用明末清初文人陸應旸的話說,那場景簡直讓人“好不感歎思慕”。

除此之外,江浙一代讀書風氣盛行,出現了大量的士紳,東林黨中很多人即出自江浙。而在南明建立之前,這裡幾乎沒有遭受過戰火。這就導緻整個南方的基層社會體系并沒有被重組,士紳和地方官仍然主導着基層的一切。而後來南下的清軍,在他們眼中是入侵者而非北方那般的解放者。

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衮誤判了南方的形勢。

最後一個原因,是多爾衮的心态。

順治二年五月二十八日,多铎奏報平定江南。

順治二年五月二十九日,清廷向全國宣布平定江南捷音。當天,借着滿漢大學士彙報工作的機會,多爾衮谕令:

“近覽章奏屢以剃頭一事引禮樂制度為言,甚屬不倫。本朝何嘗無禮樂制度,今不遵本朝制 度,必欲從明朝制度,是誠何心!若雲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猶自有理;若諄諄言禮樂制度,此不通之說。予一向憐愛群臣,聽其自便,不願剃頭者不強。今既紛紛如此說,便該傳旨叫官民盡皆剃頭。”

大學士等啟言:

“王上一向憐愛臣民,盡皆感仰,況指日江南混一,還望王一寬容。”

多爾衮的意思是,這些上奏反對剃發的人,如果說是出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出發點,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說剃發之人就是不尊禮樂制度,那麼滿人在關外上千年都剃發,難道上千年不尊禮樂?

站在客觀角度而言,多爾衮的話是在禮的。入關後長達一年的時間内,他并沒有要求關内的人遵循關外的制度,現在以孔聞謤為首的人反而認為滿人的服飾、發飾不合禮樂,要求滿人改變自己的傳統,這是比較過分的。

而且你要注意,多爾衮在說這段話的時候,并沒有用本族和漢族的字眼,而是用了本朝和明朝。所以他的出發點并不是民族問題,而是朝代更替的問題。而在多爾衮眼裡,清朝是要遠勝明朝的。

他對明末官員的評價是:

“明季諸臣,竊名譽,貪貨利,樹黨羽,肆排擠,以欺罔為固然,以奸佞為得計,任意交章,煩渎主聽,使其主眩惑,用人行政,順倒混滑,以緻寇起民離,禍亂莫救,覆轍在前,後人炯鑒。”

而說起清朝自己的官員,他的要求是:

我朝臣工,不納賄,不徇私,不修怨,違者必置重典。

所以,多爾衮擔心的是全盤仿照前朝的制度、文化會仍然積弊。

現在,多铎報告滅了南明,平定了南方。也就是說,清朝已經取代前朝了,是時候推行新朝的規矩了。而在之前的一個月内,弘光政權覆滅、左夢庚投降、李自成身死,天下還有誰敢對抗百戰百勝的清軍呢?

所以,多爾衮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他的剃發要求。

綜上兩篇所述,剃發令的下達,有着相當複雜的曆史背景。

從朝局來看,朝堂上的南人黨和北人黨正在激烈鬥争,多爾衮所傾向的北人黨因為剃發無法進入未剃發的投降官員圈子,兩派相争勢同水火。

從基層治理來看,很多漢人自行剃發,冒充滿人貴族,橫行鄉裡;部分投充的漢人也依仗八旗滿人,做一些不法之事。

從文化導向來看,清廷推崇儒家文化,但以孔聞謤為代表的一撥人不但要求清軍不能推行剃發,還要求入關的滿人使用儒家傳統裝束和服飾。

從宏觀形勢來看,多爾衮在北方推行圈地、投充并未引發大的動蕩,所以他認為大規模推行剃發也沒有問題。

從統治者的個人心态來看,多爾衮被入關後的勝利沖昏了頭腦,開始認定清朝不管是制度還是文化傳統,都要強于大明。

可以說,孔聞謤的提出的“當用中華冠服”的要求,是導緻多爾衮下達剃發令的直接原因。而多爾衮對江南形勢的誤判和驕傲自滿的心态,是剃發令下達的主要原因。

多爾衮不知道,弘光覆滅了,可是老朱家的子孫那是很多的,是沒那麼容易消滅的;

多爾衮也不知道,李自成是死了,可是他的軍隊并沒有被消滅,他們正在李過、高一功、袁宗第的率領下集結于湖廣;

多爾衮還不知道,他的剃發令是道為淵驅魚的法令,因為不管是大順殘兵、南明政權還是江南士紳,他們都是反對剃發的,這個法令給了他們的聯合創造了外部動力。

驚天大亂即将到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