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很多人品低下,卻十分有才華的詩人,例如宋之問,他是初唐最負盛名的詩人之一,也是律詩的奠基人。
但他的人品确實不敢令人恭維,他曾為了巴結寵臣張易之,連“捧溺器”這種事都幹得出來。
傳聞他因一首詩,甚至不惜殘害自己的親外甥。
後來更是為了榮華富貴,出賣好友。
樁樁件件,即使再有才華,也令人不恥。
今天要講的這位詞人,也是典型的有才無德,他就是被稱為“南唐五鬼”之一的馮延巳。
說到南唐,很多人都會想到“南唐後主”李煜,錯生帝王家的千古詞人。
後世都說他是亡國之君,但其實南唐的滅亡也不能全歸咎于李煜在政治上的無能,畢竟南唐自他父親中主李璟開始,便江河日下。
而南唐政治的黑暗,和這“南唐五鬼”脫不了幹系,他們結黨營私,專橫跋扈,媚上欺下。
但就是這樣一個大奸臣,大反派,卻寫下了唐五代最經典的《鵲踏枝》,道盡了一個“愁”字。
誰道閑情抛擲久?每到春來,惆怅還依舊。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辭鏡裡朱顔瘦。
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
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
“踏鵲枝”這個詞牌名大家可能有點陌生,但若說“蝶戀花”,可能就比較熟悉了,但其實這二者就是一個詞牌名。
蘇轼的“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歐陽修的“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晏殊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等等,都是《蝶戀花》中的名句。
不知道“鵲踏枝”是怎麼演變成“蝶戀花”的,但是一提到“鵲踏枝”許多人想到的都是馮延巳,因為他就是以《鵲踏枝》詞揚名詞壇,影響北宋無數文人。
這首《鵲踏枝》就是最出名的一首,道盡了一個“愁”字。
詞作以一個反問句開頭,看似漫不經心的一問,卻勾起了主人公深埋心底的情感。
尤其是“誰道”二字用得極妙,主人公好似在自扪自問,又似乎在向讀者傾吐她那難以言說的愁緒。
她的愁苦有多深呢?“每到春來,惆怅還依舊”,這兩句寫得非常直白,卻淋漓盡緻地主人公内心的凄苦。
春天本是萬物複蘇的季節,為何她卻愁容滿面?因為“春”又代表着一年的開始,她等了一個又一個的春天,但是她的心上人卻始終不知歸期,年年如是,她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她難以排遣這種愁苦之情,所以便有了“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辭鏡裡朱顔瘦”,她日日坐在花下飲酒,昏昏沉沉,昔日鏡裡紅潤的面龐早已消瘦得不成樣子了。
這兩句讓我想起了李清照《鳳凰台上憶吹箫》中的“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而詞中女主人公的“朱顔瘦”想來也不全是“病酒”的緣故,究其根源還是因為思而不見的愁苦,可見這樣的愁苦對她的折磨有多深切了。
然而即便如此,她也不肯抛卻這刻骨的思念,女主人公的深情執着由此可見。
上半阕寥寥幾句,一個為情所困,滿面愁苦的女子便如在目。
接着下半阕詞人又以景起筆,觸景傷情,更加重了女主人公心中的惆怅之情。
“河畔青蕪堤上柳”,這是一幅很美的景色:河畔芳草萋萋,堤岸楊柳依依。
芳草的碧綠和柳條的柔美都是春天裡最醉人的景色,卻也最容易勾起春思愁緒,就像“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
此時女主人公望着年年歲歲如是的青青草色,和依依楊柳,發出了“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的感歎。
她的愁苦是年年都有,為何又說“新”呢?
所謂“歲歲常新”,而且她的愁苦,一年比一年深重。
最後尾聯“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通過兩個畫面,營造孤苦凄清的氛圍,再一次深化了女主人公的“愁”。
她獨自一人站在小橋上,任憑輕風吹拂着她的衣袖。
不知過了多久,她才踏着月色緩緩而歸。
這是典型的“以景結情”,那一派流瀉的月光,給全詞籠罩上了一層朦胧的色彩,進一步烘托出女主人公哀怨憂傷之情,又産生了一種韻味無窮的藝術效果。
全詞來看,從頭到尾都在抒發一個字,那就是“愁”,無論是開端的發問,還是最後的景色,都是為了烘托這個字。
後人對這首詞評價很高,因為雖是寫閨怨愁情,卻詞人所選取的畫面無論是河畔,還是小橋,都是相對開闊的室外之景。
王國維曾評價馮延巳“雖不失五代風格,而堂庑特大,開北宋一代風氣”,這首詞便是典型代表。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就點個關注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