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儒家和道家的區别和代表人物

儒家和道家的區别和代表人物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01 09:17:49

《道德經》傳世,人們對老子李耳的思想有了一些認識,而儒家學說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及道德教育的主流思想,就難免讓人困頓,老子主張“以德報怨”,而孔子則通過《論語》具現出“以直報怨”,淺一點來看,這幾乎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道德行為規範,應該如何理解呢?

儒家和道家的區别和代表人物(儒家和道家的淵源)1

《論語》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幾乎是一套人生的百科全書,它是孔子與弟子在相處過程中的讨論問題的記錄,涵蓋了孔子及其門人在哲學、人生、教育及道德方面的認知和思考——現代就算小學生也要能夠背誦幾篇《論語》内的記錄,它已經影響了中國人兩千多年,看起來還要一直影響下去。

《史記·老子傳》對老子這個人記述如下:“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望藏室之史也。……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曾,至一直在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見老子,其猶龍邪。……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一行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孔子說老子是“其猶龍邪”,可見對其人極為推崇。這裡對老子的生平就不再讨論,主要看看他的《道德經》。

老子認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即“道”,它是物質上存在的,其起初為無形,後來發展成有形,“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著名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他認為,所謂“道”是有其規律性的,是萬物的規律之本,即自然規律、社會規律皆在此道。

儒家和道家的區别和代表人物(儒家和道家的淵源)2

老子所謂的道德,與我們今天的認知是有一些差别的,他認為凡是符合道的行為,都是有德,所謂“失德”,就是不符合道的行為。後人總結其思想,全在一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上。如此,他所謂以德報怨就好理解,即是治國、治世之道。隻有真實地接受民衆的報怨,才能夠直面社會矛盾的證結之所在,才能夠尋求解決之道,治國、治世,當以民衆為本,“利而不害,為而不争”,方可長治久安。

孔子所謂的以直報怨就好理解得多,即以合理的原則處理兩個團體或個人之意的糾紛——并非初看之下意會的以眼還眼、以暴制暴。

老子《道德經》洋洋五千言,講的是治國、經世的大智慧,講究的是“道”,而孔孟則着眼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很大一部分,是站在與人相處的立場上。老子和孔子的差别,體現在了他們的主張之上,又因為二人所着眼的場景不同,所以才有了看似相互矛盾的主張——其實他們的主張是和諧統一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