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城市治理 在水一方·海口】
光明日報記者 王曉櫻 闫彙芳 撰文/攝影
海南島最大河流——南渡江,奔騰334公裡在這裡入海,海口因此得名。
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 黃一冰攝/光明圖片
五公祠
海南清補涼
小朋友學習海南公仔戲
韓翠瓊正在創作炭畫
“水巷口”标志性騎樓
可問起海口的母親河,很多海口市民都會異口同聲地說:美舍河。
在手機上打開海口地圖,可以清楚地看到,這裡河網水系發達,美舍河是海口市最長的内河。海口市水務局副局長曾衛華介紹,美舍河的起點位于海口沙坡水庫,全長16公裡,水域面積74.1萬平方米,流經龍華、瓊山、美蘭三個區,在長堤路奔流入海,歸入瓊州海峽,沿線居民33萬人,它既承載了海口千年的人文積澱,也見證了海口發展變遷的曆史。
随着城市的發展,從20世紀90年代起,美舍河美麗不再,水體水質日益惡化,美舍河成了海口的“龍須溝”,屢治屢污。直到2017年,海口再次打響美舍河“治污戰”,美舍河逐漸舊貌換新顔。
今年春節前,記者一行來到美舍河國興段,隻見清水潺潺、綠樹成蔭。河道裡種植的紅樹林長勢喜人,魚兒在紅樹之間靈活穿梭,岸上紫紅色的三角梅競相開放,偶爾從遠處飛起三兩隻白鹭。親水棧道上,晨練的市民絡繹不絕。
見記者拿着相機拍個不停,一位健身的大爺停下來,熱情地跟我們打招呼說:“我就住在河邊上,這次美舍河的治理可算是看到效果了,你看,紅花綠樹,魚躍鳥飛,一步一景,我早晚都到這來散步。”
跟大爺告别,沿着美舍河逆流而上,我們步行10分鐘就來到了流芳橋,紅牆碧瓦、古樹森森的五公祠映入眼前。講解人員說,這是海南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始建于明朝萬曆年間,有蘇公祠、五公祠、兩伏波祠,被稱為“瓊台勝景”。他介紹,五公祠是為紀念唐宋時期貶谪到海南的五位著名曆史人物:唐朝李德裕,宋朝李綱、趙鼎、胡铨、李光而建。在他的講述中,我們在美舍河邊和先賢來了一場“穿越千年的邂逅”,感受海口的曆史文化。
據史料記載,自宋迄清,沿河建有蘇泉書院、崇文書院、桐墩書院等10多所著名學府,丘浚、海瑞、薛遠、唐胄等一大批海南俊傑,正是喝着美舍河水沿着美舍河道,一步步邁向中原。難怪美舍河又被稱為海口的文脈之河。
據介紹,除了五公祠,美舍河流域從南到北,目前現存的古建築遺迹還有龍婆西湖廟、石塔村的文峰塔、仙人峒、府城古城牆等,它是流經海口10多條主要河流中文物古迹遺存最多的河流。
美舍河流域還有豐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瓊劇、海南椰雕、八音器樂等。來到美蘭區大緻坡鎮,遠遠地就聽見陣陣稚嫩而悠揚的瓊劇唱腔。美蘭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鄭豔說:“那是村裡的孩子們在練習瓊劇,唱的是《刁蠻公主》這一經典唱段。”
為了培養青少年對瓊劇藝術的興趣,大緻坡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舉辦了公益培訓班。舞台上十幾個孩子,年齡從5歲到12歲不等,唱念做打,有模有樣,一曲接一曲,有腔有調,在場的人不由得紛紛為他們鼓掌。一直在台下觀看的海南公仔族戲非遺傳承人馮海被孩子們的精彩演出打動,一躍上台,拿起木偶開始表演,手上穿着戲袍的木偶頓時活靈活現。
漫步在美舍河下遊長堤路路段,發現這裡也被建成了風光優美的公園。1公裡之外就是中國十大曆史文化名街——海口騎樓老街。隻見一棟棟飽經滄桑的騎樓被修舊如舊的,白色的雕花窗棂、彩色的南洋玻璃、門楣上被複原的清晰老字号一一再現了老海口的“南洋風情”。
中山路路口,“炭畫世家”的鋪面裡,炭畫師韓翠瓊不時将畫筆沾上炭精粉,專心地塗抹在人物肖像畫的臉龐上。這幅畫作基本的輪廓已經勾勒完成,剩下的就是用炭精粉和橡皮調節明暗對比。她說,家族傳承70多年的炭畫生意随騎樓老街的興衰而起落。“當年老街商業發達,人流興盛,後來也曾破敗落寞,如今經過政府修繕,熱鬧的老街又回來了。”
夕陽西下,落日的餘晖灑滿騎樓老街街道,石闆路上的人仍然絡繹不絕。
海口,這座有江有海,有河有溪,有美景有故事的城市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睐。
《光明日報》( 2020年02月16日10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