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白石對周瑩暗生情愫,而這份情愫的克制,劇中刻畫得栩栩如生,演員也演繹得入木三分!真正是将理智與情感的内心争鬥渲染到了極緻!
他見她之前,必須要無數次誦讀:克已複禮等長篇禮義之文,借以平複他内心洶湧而至的情感。得知她被抓土匪窩,更是不顧個人生命安危,前去搭救。得到她平安回家的消息,心裡湧出無數個想見她的念頭,騎馬到她府前,卻不敢去見她。總會不經意間想起她的存在,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份暗戀,到目前所演的劇集裡,周瑩全然不知。她一直以為他是嫌棄她。即使在最艱難困苦,周瑩性命攸關之時,情之所動,也是以大哥和小妹相稱。他的這份克制,在她面前,流露出來的是:拒人千裡之外的疏離和大哥對小妹的保護,他逃避且抗拒自己内心滋長的這份情愫,往往是越壓抑,痛苦的反彈力越大。所以在劇中,他說: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明知不可為,忍而不舍也!他的心是不知所終,竭力克制,如影随行的,隻有他一腔激情,滿捧心思。無數心思馳騁,念頭轉換,心緒翻騰,目前所演的劇集裡,終究沒有去打擾她。
趙白石生活在一個規則的世界,書本構築的牢獄困住了他尋求自由的靈魂。他的成長過程,應是充斥着被要求,被評價。不夠好,就會被評判,不優秀,就會受内心煎熬,這些都被“寫進”潛意識,讓他困頓在無休無止的自我要求和自我審視中,内心真正所需要的自由感覺被忽略。周瑩的出現,她的種種不合常規,不按常理出牌,無所顧忌,都符合趙白石内心對自由渴望的模式。所以,他不可遏制地愛上她,其實這份愛,是對自己匮乏和缺失自由特征的“補償之愛”。
心理學說:我們無法避免愛上特定的某個人,因為在他(她)身上,具有我們所不具備的特征,從而發現自己的匮乏、缺失,因此也是我們為了自己獲得“完整之愛”的需要。心理學大師馬丁納說:某個人對你來說,有緻命的吸引力,正是因為他(她)讓你感受到靈魂的振動。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有許多未被滿足的需要,這就是“心理情結”或叫“心理按鈕”。潛意識了解我們想要治愈創傷的潛在渴望,它幫助我們做出了選擇。趙白石愛上周瑩,也是潛意識中,需要借助周瑩的存在,成全他自己内心渴望自由的天性。周瑩是他的“心理情結”、“心理按鈕”。在周瑩面前,趙白石感受到了自由、自然、無需壓抑的“野性靈魂”。所以趙白石會情難自抑,無可救藥地愛上周瑩。其實每段關系都是潛意識的結果。
對于所愛之人的不舍,其實是對自己的不舍,自己内在柔軟的傷處,總是會被我們所愛的人牽扯到。趙白石那份暗戀,在當時的情境下,難以實現。但是他内心的不能釋懷、情難自已感受,并不會因為壓抑和習慣将就,它們依然會在那裡,隻是以一種更隐蔽更迂回的方式呈現出來,比如趙白石會讓周瑩誤解為:嫌棄。
趙白石發現自己愛上周瑩時,有恐慌感,有崩潰感。他壓抑、痛苦,不能表達,也加重了自己内心的分裂和痛苦。後來的劇情是,他還是驅從自己内心的聲音,上門提親!
但是周瑩卻很震驚于趙白石的這段感情。她一直未知,可能是他也從未走進她的内心。心理學說,任何一段情感關系,本質上都需要雙方的互相認可與接納,當一方始終保持距離和模式化的姿态,可能會讓對方難以真正确認雙方的真心實意,從而影響他(她)對這段關系的判斷與把握。
周瑩拒絕趙白石,一是她從未有與他交集的心理預期,以為他嫌棄她;二是沈星移的無數次語言表白和行動上的舍命相救,讓她對他們這段關系的判斷與把握,有了思念與情愛,心理空間有限,真的是容納不了從未有過明示的趙白石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