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劉餘莉品讀《群書治要》
全文1697字,閱讀需3分鐘
前文提示
《孔子家語》記載,魯國國君向孔老夫子請教,向東擴展房屋是否不吉祥。孔老夫子說:“我聽說天下有五種不吉祥的事,但向東擴展房屋并不在其中。”
那麼哪五種是不吉祥的事呢?第一是 “損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
正文:
第二,“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看到這句話,我們現代人會更有體會。放棄老年人不贍養,不照顧,不孝順,卻把所有的關愛放在孩子身上,結果呢?這個孩子被養成了小公主、小皇帝,自我為中心的情況很嚴重。十件事中九件事你都做好,隻有一件事不能滿足他,他都會一哭二鬧三上吊。原因是什麼?因為我們沒有學習聖賢經典,沒有把古人的教訓,用到教育兒女之中。古人用一棵大樹來比喻父母和兒女的關系。樹的果實是孩子,樹幹是父母,而樹根是孩子的祖父母、爺爺奶奶。意思是說,如果我們希望這棵樹能夠碩果累累,非常豐盛。請問我們應該把水和養分澆在哪裡?我們應該把養分澆在根上,這樣才能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可是我們現在很多家長所做的是什麼呢?把養分直接放在了果實上。果實不僅吸收不了,反而腐爛了。這就是“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所以為什麼不祥呢?因為把孩子培養成了小公主、小皇帝,這個家沒有後繼的人才,就會破敗。這是家庭的不吉祥。
第三,“釋賢而用不肖,國之不祥也”。疏遠賢德之人不去任用,卻任用不賢德之人,國家就不吉祥了。孟子說,應該把有仁德之心的人,選拔在領導的位置上。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之心,卻高高在上,就等于把他的過惡都傳播給廣大的民衆。因此,不賢德的人高高在上成為領導,會對社會風氣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這是國家的不吉祥。
第四,“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也”。上了年紀的人,有經驗的人不願意去教導了。為什麼呢?因為年輕人都傲慢了,瞧不起老年人,認為他們那一套都過時了,不願意虛心向老人去請教。這是社會風氣的不吉祥。現在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誤解越來越深,把老祖宗的東西,都作為封建糟粕來無情地批判、踐踏。結果我們現在就出現了兒女不孝父母,甚至殺害父母的情況。兄弟相殘,為了一點點财産就吵上了法庭,彼此不相讓。夫婦同床異夢,沒有情義、恩義、道義。朋友沒有信用,互相欺騙,不能誠實守信。這些現象,都是因為我們忽視了倫理道德的教育。
最後一點,“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之不祥也”。聖賢人,有德行、有學問的人都隐居了,為什麼呢?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進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如果我有機會可以為國家服務的話,那我就用自己的所學所能,來為民造福,為國家治理做出貢獻。那為什麼他要隐居?因為沒有人認識到他的德學,沒有人賞識他,重用他,所以他不得已,就退則獨善其身。他不願意同流合污。
我們看鄭闆橋寫的四個字:難得糊塗。很多人說這是一種消極棄世的價值觀。實際并非如此,為什麼呢?因為古代的讀書人,讀書是為了做官,都希望用自己的所學所能,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現在官場很腐敗,大家都争名奪利,貪污受賄。他作為一個讀書人,不願意同流合污。這樣,别人就會排擠他,打擊他,不給他機會,甚至還有事沒事的找他的問題。這個時候他怎麼辦呢?他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難得糊塗,還能夠有機會在這個位置上為老百姓做一點事。所以這不是消極,而是一種積極的、不願同流合污的态度。所以聖賢人之所以隐居,是因為他的德學不被人賞識,也不被人尊重,他有才學也發揮不出來。因此他“退則獨善其身”,選擇隐居。聖賢人隐居了,那些沒有德行、學問、智慧的人,都取得了領導的位置。這是天下的不吉祥。
那麼最後呢,孔老夫子還強調說,我聽說天下有五種不吉祥的事,而向東擴展房屋,并不包括在其中。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人的福分從哪裡來的呢?不在于你風水的好壞。中國人有句話說,“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什麼意思呢?一個有福德的人,他所選擇的居住場所,自然山清水秀,環境也特别優美。這就叫“福人居福地”。那麼即使他所居住地方,剛開始的風水不是很好,但是真正有德之人居住了一段時間後,這個地方的風水也就變好了。而風水寶地,也一定是有福德之人才能夠居住。
(來源于 海口廣播電視台大型人文節目《餘莉開講》之品讀《群書治要》第二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