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在我國乃至東南亞諸國都是比較隆重的活動。尤其是在傳統文化比較盛行的農村,一些喪家婚俗習俗都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在祭祀的同時彌生出了很多的俗語,雖然這些俗語很大一部分在當今社會已經不太實用了,但是話語中透露的對先人濃濃的思念和深深的孝意。
“上墳不能過三代,祭拜不能過未時”今天我們要聊的這句俗語它到底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
上墳不能過三代
如果你去上墳的時候,可能就能注意到,很多年輕人掃墓的時候,隻會掃到爺爺輩的。
并不是說怕麻煩,或者是沒錢買不起紙錢,主要的原因還是跟情感有着很大的關系。
對于太爺爺輩的老人,說實話,小編也不知道自己太爺爺的墳墓在哪裡。再加上很多的年輕人都出生在城裡,或者是在城裡工作,村裡也就基本隻剩下老人了,當這些老人都不在了之後,我們就不怎麼願意回到村裡了,睹物思情啊。
哪怕就是想回去給自己的先祖掃墓,可能可找不到祖墳在哪裡了。不是他們不想去,而是真的找不到。
像我們小時候,父母親在工作,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爺爺奶奶照顧的,所以跟他們的關系會比較親點。當爺爺奶奶不在的時候,我們肯定會回去參加他們的葬禮,送他們一程,所以對于他們墳墓的位置會知道得很清楚。
但是太爺爺以及往上的先人可能就不有什麼情感了,不去掃墓也就變得很正常了。
還有一點是農村一直流傳着“一墳管三代”的說法,也就是爺爺輩最多能保佑到自己的孫子輩,再往下可能就管不了了。而孫子輩給太爺爺輩上墳的話,可能會折壽的。
雖然知道這種說話根本就不科學,但是老人們代代相傳下來的,我們為了不駁長輩的面子,也隻能默默地遵守。
其實這種說法根據地域的不同有着很大的差異,有些地方會覺得超三代不好,而有些地方祭祀的祖先可是都追溯到前幾十代了。
祭拜不能過未時
不管是清明節還是七月半的,上墳的時候,家裡人總會交代要早上去上墳,下午就不要去了。被問到為什麼的時候,很多家長都答不上來,隻說下午去先人不高興。
所謂的“未時”就是下午的1-3點,為什麼說祭拜不能過3點呢?據我的了解,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古人認為每天的早上到中午的時候是陽氣最旺的時候,适合我們去掃墓。這些地方的陰氣都比較重,至少在陽氣旺盛的時間段去掃墓才不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影響。
過了下午三點陽氣就開始慢慢地消散,這個時候你再去上墳的話,可能會碰到不幹淨的東西,從而給自己招來黴運。說實話,這種說法有點缺少說服力。
二是,我們在看影視劇的時候,就會發現,古人埋葬先祖的時候都會去找一些風水寶地,這就導緻很多的墳墓都很遠的。
加上古代的交通不便,去掃墓往返一趟可能會耗費很多的時間。如果回來的時候太晚,超過下午三點了,路上可能會遇到危險。其實覺得這種說法還是比較有說服力的。
這是我對這句俗語的簡單的一些了解。雖然說現在很多的人不會再去遵守“上墳不能過三代,祭拜不能過未時”這個規矩,但是呢在清明以及七月半去給先祖掃墓上墳的習俗還是要傳承下去的。
這不是一種做樣子的儀式,而是一種傳承,一種孝道的傳承。我們要身體力行,要教導後代們要遵守孝道,弘揚傳統文化。
你還聽說過哪些關于祭祀方面的俗語呢,一起分享,一起讨論。
謝謝您的閱讀,債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