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谏提問題?第一課時【學習目标】,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鄒忌諷齊王納谏提問題?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課時
【學習目标】
1.掌握有關《戰國策》的文學常識。
2.讀準字音,結合注釋及積累,明确文言重點字詞含義,疏通文義。(重點)
3.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深入理解課文。(重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曆代君主若想成就一番霸業,身邊沒有幾位敢進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勸谏能否奏效,一要看作君王的是否賢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進谏的藝術,使“良藥”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戰國時齊威王非常幸運地遇到了這樣一位賢臣——鄒忌。而這位以雄辯著稱的謀臣的諷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絕。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選自《戰國策》的曆史散文《鄒忌諷齊王納谏》。
二、預習展示
1.了解相關文常。
鄒忌,齊國的謀臣,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進谏和善辯著稱。鄒忌不僅是一個能言善辯的雄辯家,而且是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
齊威王,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君王。據史載,他繼位之初,好為淫樂,不理政事,結果“百官荒廢,諸侯并侵,國且危亡,在于旦暮”。後期勵精圖治,修明政治,齊國大治。
由于《戰國策》書中主要記載的是戰國時策士們的言論和行動,所以傳到西漢末時,由劉向整理校正後定名為《戰國策》。是先秦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
2.理解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1)重點實詞:
鄒忌諷齊王納谏(諷:用委婉的語言暗示、勸告或指責。谏:臣子向國君提出的意見。)
能謗譏于市朝(謗譏:公開指出。謗,公開地指責,沒有貶義;譏,微言諷刺。注意區别:诽,背地裡議論、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刺:指責)
上書谏寡人者(書:信函,亦泛指文書、文件。這裡指奏章)
期年之後(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2)詞類活用:
①朝服衣冠(朝,名詞作狀語,在早上;服,名詞作動詞,穿)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美)
③能面刺寡人之過者(面,名詞作狀語,當面)
④聞寡人之耳者(聞,動詞使動用法,使……聽到)
3.把握句式。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判斷句)
②忌不自信。(賓語前置)
③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省略句)
④我孰與城北徐公美?(介詞結構後置句)
⑤此所謂戰勝于朝廷。(判斷句,兼介詞結構後置)
⑥王之蔽甚矣。(被動句)
三、合作探究
(一)初步感知文意
本文講述了什麼故事?說明了什麼道理?
明确:鄒忌以家庭瑣事設喻勸谏齊威王和齊威王勇于納谏的故事。說明國君必須廣泛采納各方面的批評建議,興利除弊,才可以興國的道理。也告訴我們要廣泛聽取他人的批評建議,及時發現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
(二)深入理解課文
1.鄒忌是從什麼地方看出齊威王受了蒙騙的?
明确:“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齊威王設上、中、下三等獎賞的區别在哪裡?為進谏者頒獎意味着什麼?
明确:批評者勇氣的大小。有改正缺點的勇氣,振興國家的決心。
3.勸谏的結果如何?
明确:齊威王接受了鄒忌的谏言,立即發布政令,廣開言路,懸賞求谏。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數月之後”“期年之後”進谏者的人數,這是為什麼?
明确:說明齊國的政治日益清明。
四、闆書設計
第二課時
【學習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重點)
2.理解文章的勸谏技巧。(難點)
3.理解文中設喻說理和類比推理的方法。(重難點)
4.認識鄒忌勸谏成功在今天的借鑒意義。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疏通了文意,了解了一段曆史佳話。今天,讓我們在複習中再次走進課文,對其進行深度探究。
二、預習展示
上節課我們大緻疏通了文意,現在我們來嘗試翻譯下面的句子。
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孰與:與……比誰更……)
翻譯:我與城北的徐公比誰更美呢?
2.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判斷句式,……是……)
翻譯: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
3.忌不自信。(自信:相信自己)
翻譯: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4.與坐談。(省略句)
翻譯:(鄒忌)與(他)相坐而談。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認為……美)
翻譯: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因為偏愛我。
6.王之蔽甚矣。(被動句式,蔽:被蒙蔽,受蒙蔽)
翻譯:大王受蒙蔽太厲害了!
7.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聞:使……聽聞)
翻譯:能夠在公共場所議論指責我,并能使我聽聞的。
三、合作探究
(一)人物形象
本文運用語言描寫和細節描寫,刻畫出了鄒忌和齊威王兩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請結合文意簡要分析。
明确:(1)鄒忌:課文首先通過“三問”“三思”寫出了鄒忌頭腦冷靜,實事求是,善于思考,能夠透過現象發現本質;然後寫鄒忌進谏時的“三比”,表明他又是一個忠君愛國、勇于進谏、善于進谏的人。
(2)齊威王:從一個“善”字,可以看出齊威王是一位善于納谏的開明君主;從“三賞”可以看出齊威王的明智果斷和興利除弊的決心。而“三進”“四國朝齊”則從側面表現出齊威王措施得力、改革成效十分顯著。
(二)諷谏藝術
鄒忌進谏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原因有哪些?
明确:(1)從家庭小事入手,以家事類比國事。鄒忌将“妻私己、妾畏己、客欲有求于己”類比“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有很強的說服力。(2)寓治國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語言委婉含蓄,容易讓人接受。鄒忌沒有直言齊威王的弊病,而是正面設喻來說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3)諷谏有針對性,設身處地地為齊王着想。鄒忌針對“王之蔽甚矣”的現實和齊王希望修明政治、興利除弊的願望進行諷谏,讓齊威王欣然接受。(4)運用排比句,增強了說服力。鄒忌在諷谏時,連用了排比句,增強了語言氣勢。
(三)寫法探究
本文寫法上有哪些特點?
明确:(1)本文采用了“三疊法”。排比句不僅增加了語言的節奏感,更造成一種步步緊逼的語勢,給人以無可辯駁之感,有力地闡明“王之蔽甚矣”的論點。
(2)本文巧妙地運用了設喻(類比)的手法。
(3)通過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四、闆書設計
五、教學反思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我發現采用系列問題的形式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專注于對課文内容的探究。而且,通過分析人物形象也能夠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及表達能力,另外,我在教學過程當中清晰地認識到,中學生早就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一些同學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老師們感到驚異。在這堂課上,我讓學生結合現實談自己的體會,引起他們對生活的思考,在幫助學生認識“納谏除弊”的曆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基礎上,引用名言加以共勉。這樣的效果很明顯,學生們很樂于将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表達出來。我覺得這樣至少對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會有一定的幫助。
不足之處:對文言基礎知識的梳理不夠多,可能會導緻學生對課文理解不透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