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放置在蔬菜大棚内的養殖桶。 孫權 攝
中新網無錫10月21日電 (記者 孫權)“我們這裡的養殖設備,平均每立方米的水體養殖密度達到20公斤左右,大概是傳統魚塘養殖密度的10倍。别看這個容器小,但養的魚‘活動量’很大,所以相應的,魚肉很緊,口感也好。”21日,在無錫市新吳區鴻山街道梁鴻農場一處蔬菜大棚内,“90後”新農人吳韬向中新網記者講述了“魚菜共生”模式的優點。
吳韬口中的“魚菜共生”模式,基于綠色水産品智能化健康養殖系統。這個融合了水産養殖技術、動物營養保健技術、工業化水處理技術、微生物調控技術與水培菜技術的系統,讓吳韬在養魚的同時又能兼顧種菜,可謂一舉兩得。
這個大棚裡既可以養魚又可以種菜。 孫權 攝
“目前我們養殖的主要是草魚、鲈魚,整個大棚通過一套内循環養殖系統,實現了‘水産養殖無尾水,蔬菜種植不愁肥’的生态化高效養殖、種植。”吳韬介紹,養殖的尾水經過固液分離處理後,液體部分經過物理過濾、微生物處理、水培菜吸收等環節,可以再進入原池循環利用;固體部分則作為種植蔬菜的“基質”加以利用。
中新網記者在蔬菜大棚中看到,大棚内被分成了三個部分:一部分擺放着3個臨時養殖桶和16個常規養殖桶,一部分種植了黃瓜,還有一部分則是擺滿了水培生菜和水培青菜的置物架。吳韬介紹,一個直徑3米、深1.4米的常規養殖桶内可以養殖150公斤左右的魚。
養殖尾水經過物理過濾、微生物處理、水培菜吸收等環節,可以重複利用。 孫權 攝
“雖然用養殖桶養魚看上去有些擁擠,但是通過高效循環水體處理技術和水産養殖大數據綜合管理平台的物聯網監控技術,實時監測優化養殖桶内水質的溶解氧、溫度等重要指标,養殖桶裡的水質比傳統魚塘的更适合魚類生長。”吳韬說。
在養殖桶内養殖的魚“活動量”很大,肉質也很緊。 孫權 攝
吳韬稱,為了讓大棚養殖的魚吃起來口感更好,其還運用多種水産品品質提升技術,對魚的品質進行改善。據悉,吳韬大學時就是學的水産養殖相關專業,畢業後,其也在該領域從業多年,如今回家鄉無錫創業,其對未來充滿信心。“我們養的魚肉質好,不少人吃過後都表達了回購的意願。”(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