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蝴蝶效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洛倫茲(Lorenz)認定他發現了新的現象:“對初始值的極端不穩定性”。又稱“蝴蝶效應”,亞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幾個月後出現比狂風還厲害的龍卷風!蝴蝶效應說的就是“一件事”對結果的影響,就象隻改動了一點數據計算的結果都會相差十萬八千裡。
2、木桶效應,一隻木桶,裡面可以裝多少水,取決于最短的那根木闆。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應
3、羊群效應,一個羊群(集體)是一個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沖右撞。如果一頭羊發現了一片肥沃的綠草地,并在那裡吃到了新鮮的青草,後來的羊群就會一哄而上,争搶那裡的青草,全然不顧旁邊虎視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還有更好的青草。
4、鲶魚效應,挪威人愛吃沙丁魚,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後,如果能讓它活着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但是,由于沙丁魚懶惰,不愛運動,返航的路途很長,因此捕撈到的沙丁魚往往一回到碼頭就死了。隻有一位漁民的沙丁魚總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魚槽裡有一隻鲶魚。原來當鲶魚裝入魚槽後,由于環境陌生,就會四處遊動,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已分子後,也會緊張起來,加速遊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活着回到港口。這就是所謂的“鲶魚效應”。
5、暈輪效應,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隻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個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并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标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并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
6、第一印象效應,讓兩個學生都做對30道題中的一半,但是讓學生A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在前15題,而讓學生B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在後15道題,然後讓一些被試對兩個學生進行評價:兩相比較,誰更聰明一些?結果發現,多數被試都認為學生A更聰明。這就是第一印象效應。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着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第一印象效應。
7、近因效應,在多種刺激一次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于後來出現的刺激,即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占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因此,也稱為“新穎效應”。多年不見的朋友,在自己的腦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别時的情景;一個朋友總是讓你生氣,可是談起生氣的原因,大概隻能說上兩、三條,這也是一種近因效應的表現。在學習和人際交往中,這兩種現象很常見。
8、皮格馬利翁效應(自驗預言),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而這種暗示,正是讓你夢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9、馬太效應(Matthew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名字來自于《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産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此術語後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10、仰巴腳效應,一般來說,人們更傾向于喜歡精明又有小缺點的人,心理學上稱此現象為“仰巴腳效應”。意思是指精明的人不經心犯點小錯誤,不僅不影響他的優點,反而使人覺得他也和常人一樣,會犯錯誤,有平凡的一面,使人感到好接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