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許淵沖人生最大意義

許淵沖人生最大意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13:05:24

許淵沖人生最大意義?中新網北京6月22日電 (馬帥莎 應妮)百歲翻譯泰鬥許淵沖先生遺體告别儀式22日在北京八寶山舉行低回的哀樂聲中,先生安卧在白色花叢中,面容祥和,仿如酣睡,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許淵沖人生最大意義?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許淵沖人生最大意義(許淵沖百歲譯生踐行)1

許淵沖人生最大意義

中新網北京6月22日電 (馬帥莎 應妮)百歲翻譯泰鬥許淵沖先生遺體告别儀式22日在北京八寶山舉行。低回的哀樂聲中,先生安卧在白色花叢中,面容祥和,仿如酣睡。

6月17日,許淵沖先生在家看書學習至淩晨5點,7點40分在睡夢中安詳離世,享年100歲。許淵沖侄女趙麗娅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透露,先生去世前幾天還在堅持寫作,沒想到那一晚睡去後就再未醒來。

許淵沖1921年4月出生于江西南昌,1943年畢業于西南聯大,一生緻力于中英、中法文學翻譯,希望讓全世界都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美。2010年,許淵沖獲得中國翻譯協會頒發的“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2014年,93歲的他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也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得主。

7點30分,前來哀悼的民衆已在禮堂門口排起近百米長隊。入口處,左右兩邊的電子顯示屏上滾動播放着各方發來的唁電。簽到處擺着介紹許淵沖生平的卡片,上書“好上加好、精益求精、不到絕頂、永遠不停。Good, better, best, never let it rest, till good is better, and better best。”

許淵沖生前曾在多個場合提及這句話。96歲時他曾回到母校南昌二中,在《心遠大講壇》上分享了自己的求學之路,鼓勵學生“Good, better, best, never let it rest, till good is better, and better best”;在清華大學110周年校慶、清華大學外文系95周年系慶之際,他亦提筆祝福母校“好上加好,精益求精,不到絕頂,永遠不停”。在今年除夕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說到2021年新年願望時,先生還是用這句話來自勉,“送給我自己,送給你們,也送給所有人”。

許淵沖同時也是這句話的踐行者。98歲,每天翻譯一千字;99歲,每天堅持寫一千字的自傳《百年夢》。他将工作至淩晨看成是“每天從夜裡偷幾點鐘來彌補自己白天的損失”。

8點15分,隊伍開始緩緩向前移動。禮堂正廳上方懸挂着黑底白字的橫幅“沉痛悼念許淵沖先生”,橫幅下方是許先生的遺像,禮堂四周擺滿了花圈。許淵沖先生的遺體靜卧在白色花叢中,前來哀悼的民衆三人一組,向先生獻花、鞠躬。

199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專業的許靜一大早就來到禮堂排隊。她趕上了許淵沖先生1991年退休前的最後一門課。“上課時聽出了許老師的江西口音,後來得知原來我和許老師還是南昌二中校友。“

南昌二中黨委書記俞蘊慧昨天趕到北京。她在20年前就跟許先生有過接觸,“他是一個非常有才華、有骨氣的人,一直緻力于把中國詩詞推向世界。我們今年3月份還來北京拜訪過許先生,邀請他下半年回母校參加120周年校慶。得知先生去世的消息,我們都非常沉痛。”

彭天波是北京大學1984級國際文化交流專業校友。許淵沖先生是彭天波在北大的首課老師,主講英漢互譯。受疫情影響,遠在美國的彭天波沒能趕到遺體告别儀式現場。在得知老師去世的消息後,他在大洋彼岸翻出了二十多年前寫的文章,追憶許先生。

在他眼中,許先生性子直爽,遇欣喜之事,必喜形于色;有不滿之時,必溢于言表。彭天波稱,許先生講英漢互譯時,患有眼疾。學生作業筆迹有時難以辨認,後來隻能請正在讀英語研究生的兒子代看。兒子講評作業的時候,許先生必定到場督陣。“其公子隻好硬着頭皮開講。”彭天波說。

“許先生坐在那裡,總是大動聲色,不滿之處,大搖起頭,數次站起又坐下。”彭天波說,“後來先生終于忍無可忍,自己上陣道,‘還是我來講吧!免得你我都受罪’,說完又是‘口若懸河’。”

許先生雖然急人快語,但對後輩學生十分寬容。彭天波說,發現作業上的佳譯,許先生往往褒獎有加,哪怕隻是個别的詞句,他也會隻誇此點,不及其餘。

來自山東的大二學生王立鵬,與許先生有過數十次的通信往來。他初中的時候便讀過許先生的著作。高考前,面對一次次挫敗,他輾轉聯系上許先生并寫了第一封信。當時許先生回信勉勵,“青年初識人生味,愛賦新詞,描繪理想寫曆史。”

“他是一位忠厚的長者,對後輩很是關照。”王立鵬在現場對記者說。去年疫情期間,他寫了一首詩詞寄給許先生。“我沒想到許爺爺會熬夜把詩翻譯出來,寄給我。他在信中為我指出了詩詞中韻腳、用詞等方面的不足,給了我很大幫助,也讓我很受震撼。”

“音美、形美、意美”,是許淵沖在翻譯界提出的“三美論”,也是在“信達雅”基礎上,對傳統翻譯标準的具體化。他專攻漢詩西譯,譯詩極重格式韻律,對韻腳講究到刻薄的地步,自稱“詩不押韻死不休”。

他對“三美”的講究,甚至體現在他的署名上。彭天波回憶,初讀許先生的譯作,發現署名為X.Y.Z,本以為是出版社搞錯譯者名字。後來在作業批語中看到X.Y.Z,才知是許先生自己所為。被問及原因,許先生回答,“X.Y.Z看着聽着都順暢;X.Y.C則次序不對,形式不美。”

許淵沖的翻譯不僅盡可能保留詩歌的音韻美,又讓外國人能看懂,搭建起了中西方文化間的橋梁。對此,許淵沖曾對王立鵬說,“我也就是起了個橋梁的作用,主要還靠你們這一代去做。應該做的事,我們已經為你們做了很多了,但仍有未盡的,是要交給你們去做的,這個時代是大有可為的。”

“在座諸位的重要任務之一,是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文化更加光輝燦爛。”這是許淵沖今年4月在百歲壽辰現場講的一句話。

“書銷中外百餘本,詩譯英法唯一人”,直到生命最後一天仍在翻譯事業上筆耕不辍的許淵沖,用他的百歲翻譯人生,向新時代青年人完美诠釋了“好上加好、精益求精、不到絕頂、永遠不停”。(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