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話,年輕人聽到就熱血沸騰;有些話,年紀稍大才深有體會;不管怎樣,總希望你可以在需要時,找到那一句适合你的智慧格言。
《老子》共八十一章,隻有五千多字,裡面很多句子短小精悍,作為座右銘,可以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發。
我們試舉幾例,由此進入老子的世界。
1 别把任何事看得太簡單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第六十三章)
意思是說:輕易就許諾的,一定很少能守信。看事情很容易的,一定先遇上各種困難。
年紀稍大一點就會對這句話深有體會。
年輕時自以為豪爽,有朋友說:“有件事情需要你幫忙。”
我馬上回答:“沒問題!”
有時候就為這一句話,自己可能要忙半年。
年紀稍長後才發現,輕易承諾别人,代表你考慮得不夠周全。
後來隻要有人找我幫忙,我都會說:“我要想一想。”
認真考慮自己在這段時間内是否有空,是否有重要的事情尚未完成。
孔子說過一句類似的話:“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一個人不作長遠的考慮,一定很快就有煩惱。
答應别人時頭腦發熱,驗收成果時難免尴尬,承諾無法兌現該如何是好?
很多人做事慎終謀始,思慮周詳,讓人感覺放心可靠。
所以,從來不要把任何事情看得很容易,否則後面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困難。
2 愛得越深,損失越大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
意思是:過分愛惜必定造成極大的耗費;儲存豐富必定招緻慘重的損失。
愛一個人或一樣東西太過度的話,勢必耗費許多精力、金錢。
比如,漢武帝年輕時曾說:“如果能娶到阿嬌,要蓋一座金屋來藏她。”
後來果然如此,“金屋藏嬌”也演變成為一個成語。
現在很多人關注拍賣市場,一個古代的花瓶被很多人看中,它的價錢會一路飙升,如果愛不釋手,志在必得,勢必要付出高昂的代價。
有的人喜歡收藏,家裡收藏了很多寶貝,一旦遇到變故則損失慘重。
我哥哥年輕時做生意,喜歡收藏國外旅館的玻璃杯,陳列在家裡的酒櫃中。
以前很多旅館自己設計玻璃杯,樣式美觀,各具特色。
他每到一個旅館,就請求酒店将玻璃杯送給他當紀念品。
有的旅館很大方,慷慨贈送;有的旅館很小氣,隻好花錢購買;有的旅館既不送也不賣,他隻好冒險走的時候帶一個。
家裡的酒櫃擺滿了各式玻璃杯,燈光一打,熠熠生輝,真是漂亮。
沒想到後來碰到大地震,整個酒櫃傾倒,辛苦收藏的玻璃杯全部破碎,正可謂“多藏必厚亡”。
由此可見,老子的生活經驗非常豐富,觀察非常細膩。
3 了解别人和了解自己有區别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第三十三章)
意思是:了解别人的是聰明,了解自己的是啟明。
了解别人和了解自己有很大的不同嗎?
我們用一段故事,來說明兩者的差别。
曹操自封為魏王後,大權在握,權傾朝野。
有一次,匈奴派使者拜見魏王。
曹操很愛面子,他知道自己形貌醜陋,不足以威懾遠方的國家,
于是他找了一個叫崔琰的帥哥,讓他穿上魏王的衣服,坐在魏王的位置上。
曹操自己則穿上武士的衣服,假扮衛士,握刀站在崔琰旁邊。
接見完畢,曹操立刻派間諜問匈奴使者:“你對魏王的印象如何?”
使者是外交官,閱人無數,見多識廣,
他說:“魏王當然是相貌堂堂,不過真正的英雄是他旁邊的捉刀人。”
匈奴使者和假魏王談話時,每逢關鍵問題,假魏王都要看旁邊衛士的臉色。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魏王是假扮的,真正的一把手是旁邊那個衛士。
曹操知道自己的計謀被人識破,惱羞成怒,立刻派人追去殺了這個使者。
匈奴使者肯定沒有讀過《老子》,他是“知人者智”,卻沒有做到“自知者明”,不知道自己處于危險的境地。
這個故事令我們不得不佩服老子的智慧。
4 成為真正的強者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第三十三章)
意思是:勝過别人的是有力,勝過自己的是堅強。
我們都希望成為真正的強者。
一個人年輕力壯,武功高強,能夠勝過别人,這隻能算“有力”,即力量過人,并非真正的強者。
一個人能夠戰勝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内心有主見,不随俗從衆,可以克制欲望,化被動為主動,如此才是真正的強者。
我在中學時代雖然很少接觸老子的思想,但是老子有一句話對我影響很大。
我在念高一時,有一天,語文老師在黑闆上寫下老子的一句話“強行者有志”(第三十三章),即堅持力行的是有志。
當時我的理解比較淺顯,将這句話理解為:勉強自己往前走,就是有志向。
年輕人聽到“志向”二字就熱血沸騰,總想樹立遠大的志向。
這句話令我深受啟發,從此以後我就養成一個習慣:
我讀中學期間住校,每晚同學們都睡覺了,我再念書十分鐘,勉強自己往前走;
遇到寒暑假,同學們都休假了,我一定再念一個星期,勉強自己往前走;
從中學一直到去美國念書,我都保持着這個習慣,勉強自己往前走。
老子這句話究竟是不是此意,我當時無從分辨,隻能就字面來理解,
認為每個人都有惰性,要想在競争中勝出,就要勉強自己多走幾步,日積月累,自然會取得優勢。
5 《老子》是誰的智慧結晶?
所以老子的思想為什麼重要?
很多人問,《老子》這本書究竟是不是一個人寫的?
這種可能性不大。
《老子》很可能是一群隐居的人,經過長期的生活、觀察和體會,各自記下心得,再由後人彙編成書。
原因是,《老子》隻有短短五千多字、八十一章,裡面至少有兩段内容完全一樣(第十章、第五十一章);
如果是一個人寫的,不大可能在如此短的篇幅内還有重複。
所以,《老子》應該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這對我們一般人而言,當然會有深刻的啟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