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易經讀書感悟大全

易經讀書感悟大全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5-14 08:30:33

易經讀書感悟大全(原創讀書筆記易經告訴我們什麼叫做)1

前言

易,乃群經之首。《易經》是一部神秘而深奧的古書,其内容“廣大精微,無所不包”。台灣師範大學曾仕強教授認為,“《易經》是揭開宇宙人生密碼的寶典”,而事實上,《易經》不僅在華夏文明中占據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有許多華僑華人甚至老外,都在專研這部中國古書《易經》呢!

《易經》也稱為“周易”,周,是“周流不停、周而複始、生生不息”的意思,因此,《易經》是揭示宇宙奧秘中那些恒定的、重要的規律的一部經書。本人才疏學淺,通過學習《易經》,聆聽曾仕強教授《易經》的講座,加之引經據典,借古鑒今,梳理出一些思路和想法,當作日記,記錄如下,不當處望批評指正。

易經讀書感悟大全(原創讀書筆記易經告訴我們什麼叫做)2

所謂“難得糊塗”

“難得糊塗”是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鄭闆橋先生總結出來的一種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

現代人講“精細”,一方面要“精明”,一方面要“細緻”,認為隻有“精明”的頭腦和“細緻”的工作才能夠在競争激烈的今天立于不敗之地。這種思維,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來自西方自然科學的影響,自然科學就講究這種“精細”,而不能“籠統”“含糊”。

在中國的文化和哲學裡面,卻是追求這種“籠統”“含糊”“朦胧”。比如中醫講“元氣”“經脈”“穴道”等概念,都是十分籠統的;《五柳先生》記載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以及今天美學領域裡講“朦胧美”,都是一些十分含糊或者朦胧的說法。這種文化傾向,淵源于深厚的中國哲學。

易經讀書感悟大全(原創讀書筆記易經告訴我們什麼叫做)3

《易經》是中國最早、影響最深的一部哲學典籍,它所反映的一些思想直到今天還深刻有用,富于指導意義。《易經》認為,一切都是變化的,圓道周流,循環往複。正如“陰”和“陽”,陰陽總是相對的,然而也有着互動的變化,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合一。既然世界萬物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那麼,認識世界的方法就不能一沉不變。人的世界觀,必須随着世界的變化而變化。

《論語》裡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許多人理解為“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實際上,還有另外一種理解。根據《易經》來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其含義應該是“就算你知道,如果這個東西你不該知道,你也不能說你知道”。換言之,即“該知道的你可以知道,不該知道的就不能知道”。用早期共産黨人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不安全”,“知道得越少,對你就越有好處”。

易經讀書感悟大全(原創讀書筆記易經告訴我們什麼叫做)4

《論語》曾經記載這麼一個故事:

早晨,子貢在大院門口打掃院子。有人來到,問子貢:“你是孔子的學生嗎?”

子貢答道:“是的。有何見教?”

“聽說孔子是名師,那麼你一定也是高徒吧?”

“慚愧。”

“那我想請教你一個問題,不知可否?

子貢很爽快地答道:“好。”

“其實,我的問題很簡單。就是你說說一年有幾季?”

“四季。”子貢笑答。

“不對,一年隻有三季!”

“四季!!”

“三季!!”

“四季!!!”子貢理直氣壯。

“三季!!!”來人毫不示弱。

易經讀書感悟大全(原創讀書筆記易經告訴我們什麼叫做)5

然後就争論不止,很長時間也不停。孔子聽到聲音,從院内出來,子貢上前講明原委,讓孔子評定。

孔子先是不答,觀察一陣後說:“一年的确隻有三季。”

來人見此,大笑而去。

待來人走後,子貢忙問老師:“這一年應是幾季?”孔子答:“四季。”

子貢不解。孔子繼而說道:“這時和剛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綠衣。他分明是田間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隻經曆過春、夏、秋三季,哪裡見過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維裡,根本就沒有‘冬季’這個概念。你跟這樣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會有結果的。”

易經讀書感悟大全(原創讀書筆記易經告訴我們什麼叫做)6

台灣大學曾仕強教授在百家講壇《易經的奧秘》系列節目中說“以前我看到那些不講理的人我會生氣,現在我不會了,我心裡這樣想,‘三季人’,我就沒事了。任何事情當你要發脾氣,當你情緒很不穩定的時候,‘三季人’,你就心平氣和了。這個世界上‘三季人’太多,越是不懂的人,講話聲音越大,以後你在哪裡都可以看到,凡是那個聲音最大的人就是最不懂的人。你懂,你講話聲音那麼大幹什麼,所以後來我們讀莊子的話才讀的懂‘夏蟲不可以語冰’,你跟夏天的蟲你講什麼冰,那是你糊塗,你跟他講什麼冰?——那這不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嗎?你如果去問孔子,孔子說本來就這樣,你見人不說人話,那不是鬼話連篇嗎?萬一有一天你真的碰到鬼,你不講鬼話,你怎麼溝通呢?我們都搞錯了,這個絕對不是投機取巧,這個是随機應變。”(摘自《易經的奧秘》)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話雖聽起來有點不好聽,然而頗具道理。

我們通常把這種“見人說人說,見鬼說鬼話”的人稱為“圓滑”,善于觀察的人都會發現,那些處事“圓滑”的人,雖然為一些人所鄙視,但客觀地講,他們“吃得通,打得開,混得走”。

易經讀書感悟大全(原創讀書筆記易經告訴我們什麼叫做)7

為什麼呢?因為這符合《易經》的思想,符合“太極之道”。中國有句古話叫“外圓内方”,這是中國中庸哲學的代表符号。有人認為這是一個貶義詞,其實不然。我們知道,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的,我們隻有“以不變應萬變”,這才是生活的最高智慧。不變的是原則,變的是現象。任随現象怎麼變,隻要原則不變,就好處理。對此,曾仕強教授也認為:外圓内方的人妥協卻不放棄立場;小人内圓外圓,見風而動,沒有立場;粗人内方外方,立場僵硬,不懂變化。

前面講過,《易經》裡面包含一個很重要的内涵就是“周”,“周”就是圓的意思,圓滿、圓熟、圓全、圓通、圓滑,都涵蓋其内。因此,《易經》裡講中庸之道,為人處世不能太尖刻,要做到心中有數,難得糊塗,這是有其深刻含義的。

易經讀書感悟大全(原創讀書筆記易經告訴我們什麼叫做)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