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六則之三

論語六則之三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8 09:14:58

孔子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往往是作為佳話來講的。如果還原語境,結合周公禮樂制度,以及孔子時代的現狀,會發現:在齊聞韶未必美好,而三月不知肉味是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論語六則之三(論語三反子在齊聞韶)1

我們先把原話列出,暫時不作翻譯,不加解釋。

7.14.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以往的典籍,解釋「三月不知肉味」,都是從韶樂美好令人沉醉的解讀去解釋。一些不解風情的注家,覺得沉醉三月太過不可思議,就免不了改動一番。比如程頤就覺得,「三月」應該是「音」之誤(潦草所緻),原話就變成了「子在齊聞韶音,不知肉味」。小程夫子此解,太過随意,就連他的擁趸朱熹也不同意。

返觀《史記·孔子世家》,對應的文字如下:

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

《史記》裡,「韶」之後果然有個「音」字;三月之後,又多了一個「學」字。如果按照《史記》的解釋,孔子和齊太師談論音樂,聽聞《韶樂》的聲音,學了三個月,不知肉味。似乎能撫平某些人的疑慮了。但是問題來了,《史記索隐》有話說:

按《論語》,子語魯太師樂,非齊太師也。又「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無「學之」文。今此合論語齊、魯兩文而為此言,恐失事實。

根據《論語》記載:一、孔子對話的是魯太師,而非齊太師;二、對照魯論、齊論,都沒有「學之」者兩個字。這段話非常關鍵,一是深挖了孔子聞韶的背景,二是證明了《史記》中的「學之」缺乏佐證。

為什麼《史記索隐》說孔子對話的是魯太師呢?情看下文:

3.23.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史記》說「子語齊太師樂」,能與之依稀對應的就是「子語魯太師樂」。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和魯太師對話,不想是學習,更像是交流。綜合孔子年譜可知,孔子很早就已經系統地學習過周樂,未必要向魯太師讨教。

那麼,魯太師為什麼會出現在齊國呢?請看下文:

18.9.大師摯适齊,亞飯幹适楚,三飯缭适蔡,四飯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漢,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

這段話中所提及的人物,都出自魯國的國樂隊——這是說,魯國的國樂隊都離散了,人才流失,有的跑到了齊國,有的跑到了楚國,還有的跑到了蔡國、秦國,乃至黃河邊、漢江邊、海邊。

其中,「大師」即太師,所以「大師摯」應該就是與孔子對話的「魯太師」。試問,孔子在齊國遇見了離散的國樂隊的太師摯,作何感想?或許杜甫的一首詩,可供參考吧: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還有一些旁證,《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季劄聽聞韶樂之後,贊歎有加,并且說「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對此,《史記集解》是這樣解釋的:

周用六代之樂,堯曰鹹池,黃帝曰雲門。魯受四代,下周二等,故不舞其二。季劄知之,故曰有他樂吾不敢請。

這是說,周王室可以使用從黃帝到周武王的六代禮樂,魯國是周公之後,所以特許用四代禮樂,相比周王室降二等。所以,在魯國可以演奏帝舜的韶樂、大禹的大夏、商湯的大濩、周武王的大武,但不能演奏黃帝的雲門和帝堯的鹹池。

魯國是周公之後,有演奏韶樂的特權,那麼齊國有此特權嗎?這要打一個大大的問号。

綜合以上信息,可知整個故事是這樣的:魯國的國樂隊因為某種原因被迫解散了,國樂隊成員流散到其他國家。孔子在齊國時,偶然遇見同樣流亡到齊國的魯太師摯,并且聽聞太師摯演奏了本該在周王宮和魯國宮廷才能演奏的《韶樂》,不禁憂從中來,整整三個月都難以排遣。

需要說明的是,王繪春主演的電視劇《孔子》,就是按照這一解釋演繹的:在齊國的郊外,魯國流亡的樂師在演奏《韶樂》,孔子上前慰問,說:「這是韶樂啊,怎麼在這裡演奏?」然後,雙方相對垂泣。

所以《論語》中那一段話應該翻譯為:

孔子在齊國聽聞《韶樂》,三個月茶飯不思,感歎道:想不到演奏《韶樂》竟然會淪落到這種地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