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骈文?
一言以蔽之:是從古代文學中的一種修辭手法逐漸發展形成的特殊文體,是從修辭學角度劃分的散文分類概念。它是與散文相區别的一種不同表達方式,它可以在其他體裁中交叉涵蓋。
其他名稱:骈文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名稱,如今文、今體、六朝文、骈俪或骈俪體、骈偶、骈語、俪語、俪體、四六文、律語、俳語等。
今文、今體:六朝時期對這種文體的稱呼,當時骈文已發展得相當成熟,而且被普遍接受。如果那時的文人不會寫骈文,就如同現在的年輕人不會玩手機一樣,是out的。
這一名稱直到唐朝仍使用,《舊唐書》載曰:“禹錫精于古文,善于五言詩,今體文章複多才麗。”
四六文:唐、清之間的另一個稱呼,從句式的角度來命名的。直接以“四六”指稱骈文的是晚唐時期的李商隐,他将自己的骈體文集命名為《樊南四六》,并且在序中對此作了解釋:“四六之名,六博、格五、四數、六甲之取也。”
俳語:這是個貶義詞,俳是雜戲、滑稽劇,俳戲演員被稱為俳優,相當于小醜的角色。是一種輕蔑、鄙視的稱呼。多用于骈文的批判者。
2、如何界定骈文?從本質上來說,骈文基本是由對偶的文辭組成,也就是兩兩相對的句子,即對仗。
至于用典、聲韻、詞藻雖然是骈文重要的藝術特點,它們可以使骈文的形式更完美,但它們隻是骈文極盛時期的特征,在判斷一篇文章是否為骈文時,這三個藝術特點,隻是從屬的條件。
也就是說,一篇文章,不是你的詞語看起來像古語,不是你用了典故,不是你平仄對應了,就是骈文了,這些的确是骈文的特點。但不是判斷一篇文章是否為骈文最主要的依據。
如何界定骈文,應從其本質特征着手,即文章基本由對偶的文辭組成。
3、何謂對偶的文辭?
漢語言文學大家莫道才先生提出了四點依據:
①字數的基本對等;
②意義的基本對舉;
③詞性的基本對稱;
④結構的基本對應。
舉例說明: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
平 仄 ,平 仄 平
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仄 平 ,仄 平 仄
之所以拿王勃的《滕王閣序》來舉例,是因為這是骈文發展到巅峰時期的作品。由于受唐朝詩歌格律興盛的影響,王的骈文,聲韻是很嚴格的。其實,我們如果今天寫,可以這麼嚴格,也可以不必。這不是硬性規定,主要做到對偶的四個基本點合格就行了。
這兩句在“意義基本對等、詞性基本對稱、結構基本對稱、字數基本對等”四個基本上,做得很好。
字數:出句、入句都是十個字。
結構:都是四、六式,且很對稱。漁舟 / 唱晚,響窮 / 彭蠡 / 之濱。雁陣 / 驚寒,聲斷/ 衡陽 / 之浦。
詞性對稱:以“濱”和“浦”為例,這兩個詞都是名詞且都有水邊的意思,這就是詞性的對稱和詞義對舉。
聲調:“濱”平聲,“浦”為仄聲,做到了出句、對句平仄相應。
所以要兼顧骈文的形式和聲律之美,沒有豐富的詞彙,對于聲韻沒有培養娴熟的感應,是做不到的。
當我在碼完這段,我突然感到震驚。如果王勃真如記載中所言,是即席而作。那這種人,天才都是對他的侮辱,這是神人來的。這種人,别說上天留他不得,廣大文人也留他不得。果然要早死,不早死,其他文人怎麼活?
4、骈文的産生
概括起來就是兩個方面的原因:
1、客觀原因——中國文字的特點,即漢字單音,調有四聲,詞彙豐富;
漢字特點:一字一音,這樣比較容易形成整齊的句子。不像英文單詞由字母組成,一個單詞有長短,句子長短不一,參差不齊,缺乏美感。
聲調:古漢語有平、上、去、入四聲,讀起來有抑揚頓挫,具有音樂的美感,這也為骈文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條件。
詞彙:漢語詞彙的豐富也為骈文的發展作出貢獻,作骈文,沒有大量詞彙,是很難創作的。而且語句之間還要講究聲調的平仄相間,出句平仄,入句仄平的對應就更不容易了。
2、主觀原因——實用、傳播的需要,即易記、便言,審美的需要。
傳播需要:阮文在《文言說》中曰:“古人以簡策傳事者少,以口舌傳事者多;以目治事者少,以口耳治事者多。故同為一言,轉相告語,必有愆語。是必寡其詞,協其音,以文其言,使人易于記誦,無能增改,且方言俗語雜于其間,始能達意,始能行遠。”
審美:對稱美符合中國人的審美,句式整齊,平仄相對,讀起來有氣勢且郎朗上口給人一種視覺和聽覺上的愉悅。它迎合了中國人對美的追求,骈文因此常被人稱為美文。
對偶一般體現在字數、詞性、結構三個方面。
從字數來看,有三字對,四字對,五字對,六字對。
唐宋以後越來越長,七字、八字、九字、十字、十一字的句子都曾出現。出句、入句有時并非單一的四字或六字,也有五字、四字兩個斷句作為出句,也有四、七字組合,還有四、六字組合。
1、三字對偶
四美具,二難并。
——王勃· 《滕王閣序》
2、四字對偶
雪暗如沙,冰橫似岸。
——庾信· 《哀江南賦并序》
3、五字對偶
樹下流杯客,沙頭渡水人。
——庾信· 《春賦》
4、六字句對偶
傳鼓瑟于楊家,得吹箫于秦女。
——徐陵· 《玉台新詠序》
5、七字句對偶
忽憶揚州揚子津,遙思蜀道蜀橋人。
——盧照鄰· 《悲昔遊》
6、五、四字組合
畏南山之雨,忽踐秦庭;
讓東海之濱,遂餐周栗。
——庾信· 《哀江南賦并序》
7、四、七字組合
閱詩敦禮,非直東鄰之自媒;
婉約風流,無異西施之被教。
——徐陵· 《玉台新遊序》
8、六、四字組合
披莊子之七篇,逍遙物外。
玩老氏之兩卷,恍惚懷中。
——蕭統· 《林鐘六月啟》
------------------------------------------------------------------------------------------------------------------------------------
未完·下篇見
歡迎關注點贊,大家交個朋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