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科普愛好者

科普愛好者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8 10:15:17

科普愛好者(把科普做出圈的年輕人)1

科學,一個“高冷”的領域,常常讓人難以靠近。

但如果換一種打開方式,說不定你會發現“想象不到的快樂”。

中科院物理所M樓的一間大實驗室裡,剪刀、護目鏡、磁鐵、燈泡、膠水等應有盡有,平時泡在實驗室的研究生,随手抄起幾件物品,就能設計出一個小實驗,和網友一起探索科學的奧秘。

這裡是物理所科普節目的錄制現場。在年輕人活躍的B站,一群由20多歲的碩士、博士組成的科普團隊,化身成深受網友追捧的UP主——“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

他們用一個個小實驗,把科普做“出圈”,讓大家了解到,科學也可以很可愛。

“中二所”的“生活皆物理”

在今年3月的一場直播中,2名物理所研究生利用小電機、空易拉罐、齒輪、木片,向網友展示制作燒烤機器人。

配着動感的BGM,印着旺仔的易拉罐機器人一手拿着小扇子,一手轉動着烤腸,現場表演投币“燒烤”。前方彈幕大軍來襲:“我裂開了,這竟然真的是官方”、“好魔性,有點上頭”……直播後來的回放片段視頻在B站(哔哩哔哩)播放量達到150萬。

科普愛好者(把科普做出圈的年輕人)2

視頻截圖

中科院物理所成立于1950年,吳有訓、錢三強等著名科學家都曾在這裡工作,所裡的研究方向以凝聚态物理為主,超導、拓撲、納米等多個學科走在了世界科技最前沿。與這些“高大上”科技詞彙大相徑庭的,是物理所在B站的清奇畫風。

這個名字叫“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的UP主,被網友親切地稱為“中二所”。2019年入駐B站開始,這群平時泡在實驗室的研究生出現在鏡頭前,用身邊常見物品制作小實驗,為網友進行科普。

熟雞蛋為何不能返生?如何手撕石墨烯?5G比4G快多少?在“中二所”,這些問題都可以找到答案。偶爾科普團隊的小實驗沒有做成功,網友會熱情“起哄”,将“翻車了”的彈幕刷屏。但對于這些做科普的學霸們,網友更多的還是羨慕、敬佩,稱他們為“當代十萬個為什麼”。

“中二所”有自己的網紅“主播”。比如,知識淵博、善于表達的副研究員李治林,因對彈幕中的各種刁鑽問題對答如流,被網友稱為“大師兄”。

除了學習科學知識,網友還經常在彈幕中調皮互動。有網友覺得,“爆肝”做實驗的博士竟然發量濃密很不科學,還有網友好奇,李治林頭發為何總是油光光的。李治林幹脆做了一期關于“頭發”的科普直播。

科普愛好者(把科普做出圈的年輕人)3

李治林正在做關于“頭發”的科普直播。視頻截圖

頭發看起來有油光,到底是不是因為沒洗頭?李治林從頭發的結構,講到了漫反射和鏡面反射。說到護發素中的季铵鹽,他會聯想提到“伯、仲、叔、季”中“季”是代表最小的4,季铵鹽又稱四級铵鹽。繼而,他又“跑題”到詞根quadr代表4。“從1到10都有這樣的詞根,大家有沒有想過,October十月中的oct詞根為何是8?”

侃侃而談間隙,他還會略微停頓,等待網友刷一波彈幕,看是否有人知道正确答案。緊接着,外語課變成語文課,他告訴網友,中文裡也有類似的例子——“七月流火”。觸類旁通一番後,這位學霸回歸當期主題,講起了洗發水中的矽油。

直播用的大實驗室,也是個神奇的地方。走進其中,仿佛置身一個雜物間。氦氣罐、小電機、吸管、珠子、燈泡等“道具”一應俱全。

科普愛好者(把科普做出圈的年輕人)4

錄制間像個雜貨鋪,随手可以抓到身邊常見的物品做實驗。攝影/新京報記者 張璐

“這個屋子最大的特點就是東西夠多夠全,直播做實驗的時候缺什麼,這裡都能找到。生活皆物理,我們随便抓點什麼東西,上台直播講兩個小時都沒問題。”擁有這份自信的是28歲的博士生王科(化名),正是這位科普團隊的核心骨幹,為“雜物間”一點點添置了攝像機、導播台、計時器、背景屏幕。

“最開始直播,我隻拿一台普通手機,連麥克風也沒有。隔壁在做超導實驗,機械泵嘣嘣嘣的聲音也錄了進去。大家看了之後覺得畫質不行,也很吵。”王科趕緊聯系物業來砌牆,在網上查資料,開始采購和學習使用專業設備。

多路麥克風要有個調音台來控制;攝像機要兩台,一個主機位,一個特寫機位;現場嘉賓經常要放PPT,所以還得設置一個大屏;屏幕要看得清楚,人臉就黑了,得買加打光設備……全套設備使用下來,王科調侃,自己不光讀了個物理博士,還自學了廣播電視工程專業。

科普愛好者(把科普做出圈的年輕人)5

節目錄制現場。受訪者供圖

看“理工直男”探讨愛情

B站并非物理所唯一的科普陣地,早在微信公衆号流行初期,他們已經憑借“穩中帶皮”的風格,圈了一大波粉絲。

2014年,26歲的成蒙從博士畢業後留所工作,在綜合處負責新媒體運營。彼時,微信公衆号剛剛盛行,中科院在微信上的官方公衆号有十幾個,但内容大多以所裡的政務信息、官方新聞、科研進展為主。“這些内容不太符合新媒體的語境和特點。”看了兄弟院所的運營情況,成蒙決定重新思考定位,做一個區别于官網,有活力、貼近年輕人的新媒體号。

物理所如何和網友産生交集?科普是個很好的切入點。“當時做科普的公号并不多,尤其是有科研機構背景的官方賬号,我們的公号一做出來,立刻收獲了關注。”每天早上8點到辦公室,成蒙第一件事就是找“選題”,想想今天公号推什麼。

2016年情人節,公号推出的原創文章《為什麼物理不能理解愛情?》迅速出圈,文章以“理工直男”思維,用公式和定理探讨感性的愛情話題。當時正在上大學的夏一鳴看到這篇文章覺得很有意思,便關注了公号,如今,他在物理所讀博士,成了公号的“骨灰級”小編。

正是從那時起,物理所每年情人節都會推出一篇文風幽默的文章,用“慣性定律”解讀“你為什麼憑本事單身20年”;用概率論、熱力學、萬有引力模型等推導出“天下有情人必将分手”……其中有不少都收獲了“10萬 ”的閱讀量。

科普愛好者(把科普做出圈的年輕人)6

每年情人節,物理所公号都會推出一篇文風幽默的文章,聊聊愛情這個話題。微信公衆号截圖

面對這些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網友調侃“談戀愛不如學物理”,也有網友表示,“這是我看過最好的科普”。但是,寫出這樣的“爆款”不算容易,去年夏一鳴的5000字情人節特稿花費了近兩周的時間,還參考了大量文獻。

從2014年11月到2016年2月,物理所公号粉絲從0增長到10萬。

“最早我覺得隻有所裡和身邊的人在看公号,後來突然多了這麼多人關注,我們決定選拔所裡熱愛科普的研究生加入團隊,輸出更多原創内容,并和網友互動。”成蒙說,現在的90後、95後對互聯網流行文化接受程度高,所以公号的科普文章盡量要有統一的調性,一些學術風太重的同學,就不太适合這個科普團隊。

把嚴肅的物理知識灌輸給網友行不通,成蒙坦言,物理所的新媒體号有意營造“人設”,設計出有人在和網友對話的感覺。在B站的“人設”是一個畫風清奇的大學生,微信公衆号上則是一個耿直的物理博士。

“公号文章迎合熱點社會現象,呈現直男選口紅、直男為何找不到女朋友這類生活化的場景,可能推論出一個荒謬、奇葩的結論,但推理過程是邏輯自洽的,這本身也輸出了一定的知識。”成蒙舉例說,“挑選口紅”最後講的是顔色和視覺形成的原理,“找不到女朋友”講的是概率分布的問題。

“内容硬核,但風格可以跳脫。”夏一鳴說,為了拉近和公衆的距離,編輯不僅要會玩梗,了解互聯網最流行的用語,還要常備一些表情包。

做科普的“意外收獲”

做科普,給這群年輕人自身也帶來了改變。

團隊裡,有人因博士畢業離開,也有研一的新鮮血液加入。像帶練習生“出道”一樣,夏一鳴曾經被師兄師姐帶着走上了科普道路,如今他也在手把手培訓新人。

做科普前,他覺得物理有點枯燥,是挺硬核的一門學科。做科普後,他覺得物理可以有活力、接地氣,其中很多有意思的東西,值得去給别人講講。

科普愛好者(把科普做出圈的年輕人)7

夏一鳴在直播用的大實驗室裡做科普實驗。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微信公衆号裡有一個固定的“問答”欄目,網友會提出腦洞大開的問題,比如“為什麼童年一逛超市,就想把手伸進大米裡?”還有些問題緊跟熱點,比如“為什麼紙吸管喝可樂會有泡泡冒出來?”

23歲的程靖雯和她的團隊每周會收集篩選有意思、可以延展的問題,再交由科普團隊人員認領答題。“我們在知網、維基百科等平台上查閱大量資料文獻,有時候還會向其他專業的同學請教。”她說,自己在分享知識的同時,也收獲了知識。

最初團隊裡在B站做直播的是兩個女孩子,平時都是話痨,但第一次直播緊張怯場,20分鐘之後“光速”下播。大概過了兩三個月後,她們能夠非常自然地在鏡頭前和觀衆互動、開玩笑。“以至于在後來一些大的科普直播活動中,她們相較于明星和網紅UP主,更能hold住場面。因為這些畢竟是我們的專業領域,大家表現得更為自信。”王科說,做科普讓年輕人不局限于課本和實驗室,有了意外的收獲和不同的體驗。

科普愛好者(把科普做出圈的年輕人)8

物理所科普團隊部分成員合影。受訪者供圖

一些研一新生告訴科普團隊,他們正是因為看到公号和B站的内容,選擇來物理所讀研。每年秋季開學後,科普團隊會在新生裡做納新,并去國科大雁栖湖校區跟新加入團隊的成員組織一次見面會。“這個會的氛圍非常不錯。”王科說,大家會講到自己是什麼時候開始關注物理所的公衆号或B站賬号的,提到某篇文章,甚至某次直播的細節,還會聽到一些很勵志很感動的故事。

物理所在微博、抖音、B站的粉絲都超過了100萬。“我們最初知道的隻是數字,當一個人站在你面前,親口告訴你科普直播對他産生的影響和改變,會覺得非常有意義和幸福。”

對話:中科院物理所科普團隊負責人、物理所研究生部副主任成蒙

科普前沿成果要深入淺出多“舉例”

知道君:在和網友互動時,有沒有什麼特别有意思的彈幕或者印象深刻的留言?

成蒙:有一次我們寫了一篇科普文章,其實是為在末尾植入的“公衆開放日”做鋪墊,核心目的是吸引大家親自來物理所,參加開放日的科普活動。粉絲看到最後被這樣一個類似軟廣的東西直接“襲擊”到,會調侃我們說“原來你是這樣的物理所”。

有時候,我們會起一個不太科普的标題,文中結合社會熱點開聊,最後可能話鋒一轉突然說到流體力學這種硬核内容。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留言是“在物理所,你甚至可以學到物理”,挺有意思的。

我們的科普内容不會拘泥于物理,覆蓋面很全,還有粉絲叫我們“中科院啥都研究所”。

知道君:物理所科普的受衆是文科生多還是理科生多?除了中學生和大學生,未來是否有考慮向更廣泛的受衆傳播?

成蒙:目前物理所也注冊了新華号、人民号、百家号、頭條号,這些平台用戶量非常大,相當于中國網民的自然分布。在這些平台上,用戶的畫像可能是一個未必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年人。中國科技騰飛等帶着民族情結的内容,在更廣泛的公衆中有很好的傳播效果。

所以在這類平台上,我們未來可能做一些不一定适合在B站、微信、抖音上傳播的内容。在科普方面,我們不追求給他講懂這個東西,而是發布一些讓他産生共情的科技資訊。

知道君:每當有最新科研成果發布,網友在興奮祝賀之餘經常留言“每個字都認識,連起來就讀不懂了”。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如何向公衆科普?

成蒙:物理所的科研成果做科普内容就很有難度,它們跟公衆平時的生活、知識層次完全不是一個維度。大家在中學甚至大學所學的物理,是三四百年前的東西,有“年代感”。最近三四百年,物理、數學、化學的發展和研究更是突飛猛進,當下實驗室裡正在産出的成果,和當年課本上的内容差别巨大。

一個新的成果出來之後,需要先給大家科普基礎性的内容。比如我們講超導量子計算、量子保密傳輸,這些核心技術或許在有了一定知識儲備的情況下并不難懂,真的就像一層“窗戶紙”,但往往很多基礎知識大家根本沒接觸過。所以我們寫科普文章會花大篇幅去鋪墊,先跟大家講講量子物理。有可能的話把相關學科近兩三百年的發展補一補,然後大家就更容易理解當下這些被熱議的新技術了。

在科普方法上,要盡量避免就科學本身去解釋科學,要多舉身邊的例子、深入淺出。比如阿秒激光,這可以理解為通過快門射出一小段激光,時間非常短,短到10-18秒,可以用來探測化學反應中超小超快的變化。

在一次科普講座中,報告人放上一張周星馳電影《功夫》中的圖片——火雲邪神說的“天下武功,無堅不破,唯快不破”。這就類似于阿秒激光器,當你特别快的時候,别人都靜止了。對于不了解阿秒激光的人來說,這個例子會讓他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新京報記者 張璐 攝影記者 王貴彬

編輯 劉夢婕 樊一婧 校對 李世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