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寫字,“地”是一個土加一個也,于是自然而然就對“地”這個字有了解釋,地,土也。不是經常說土地土地嗎?地是土固然正确,不過它的涵義,其實更為廣泛和包容。
地本義就是指大地,與天相對,生養萬物。地在金文中寫作: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地”在演變中主要形成了兩種寫法,一種從阜從土,彖聲;一種從阜從土,它聲。小篆的字形則省去了“彖”。有人說因為“它”“也”字形相近,“它”有可能訛為“也”,因此後來“地”就變為從土、也聲。比如在包山楚墓竹簡中,“地”就出現了兩種寫法。從土也聲的這種寫法一直流傳到現在。
我們都聽過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最開始世界是一團混沌的元氣,也就是“鴻蒙”。在這鴻蒙之中,孕育出了盤古,慢慢地慢慢地,伴随着漸漸長大,他覺得被束縛了,于是站起來,上舉着手,撐開了天地,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天地之間。天一天天高,地一天天厚,盤古也一天天長着。萬八千年,他始終屹立,天地再也沒有合上。這是中國古代最為著名的創世神話,天地由此形成。
但古人的聯想并未就此停止。他們說盤古倒下後,身化萬物,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山川地理、田土草木……如此種種,歸于盤古一人。在古人心裡,盤古不僅僅創世,還締造了天地間的萬事萬物。也許盤古的這種無私和博大,遺留在了大地上,古人說起大地,總是用寬廣、厚實、博愛和無私去形容。《周易》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當我們腳踩着寬廣的大地,想起曾經頂天立地撐起一片天空的盤古,我們學到的,大概就是這樣一種高尚情操。
中華文化,從一開始就與土地聯系在一起。水滋養大地,地生養萬物,水與地成為先民生存不可或缺的因素。農耕的生産方式不僅使人們紮根土地生活,也使文化紮根土地發展。人們依賴腳下的大地,安土重遷,不願輕易遷居異地。每一寸大地都養育着黎民百姓,滋養着不同又相互聯系的文化,往小了說有吳地、楚地、秦地、齊魯之地等,有吳越文化、楚文化、秦文化、齊魯文化,往大了說都是中華大地,都屬中華文化。
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對大地,總是充滿着一種熱愛。這種熱愛,來源于對大地生養萬物的感恩,和對大地賜予家園的依戀。我們贊頌谷物、眷戀土地、思念家園,歸根到底是源于對大地的情感,是圍繞着大地而存在、而升華的。可以說,唯有紮根大地,方可安頓靈魂;唯有腳踏實地,才能仰望星空。(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