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網絡媒體看到關中民俗文化博物院照片,被之精湛的關中民俗建築震撼。2016年3月,我終于抽空來到西安關中民俗文化博物院,深深感受到關中民俗文化之博大精深。
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坐落在秦嶺佛教聖地南五台山腳下,東接翠華山,南擁五台山,西鄰草堂寺,北瞰長安城,占地493.88畝、規劃建築面積10.8萬平方米。該院由全國人大代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王勇超先生曆經30餘年創辦,是以民俗文化遺産搶救、保護、收藏、研究和展示為主的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為一體的戰略帶動項目,是陝西省愛國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文化産業示範基地。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以來,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緻力于收集、搶救和保護周、秦、漢、唐以來的曆代石雕、木雕、磚雕、關中古民居和群衆生産、生活、習俗、風情等各類遺物、名人字畫,,征集保護了40院近千間明清古民居,收集整理了大批地方戲曲、工藝作坊、禮儀俗規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形成了民間藝術、關中民居、民俗風情、名人字畫四大系列共九個類别的藏品規模。這些藏品集中地反映了關中地區各族人民在不同曆史時期的藝術、審美、勞動、居住、習俗、風情等民俗曆史風貌。
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有各類展品達萬餘件,其中石碑、栓馬石5000餘件;名人字畫3000餘幅;木雕及其它藏品2000餘件,還有磚雕、玉雕、木雕及鐵鑄類、紡織品類、陶瓷類等豐富藏品。館藏已有12000多件石雕、近萬件木雕和磚雕、2000多幅不同時期的名人字畫及4000多件周、秦、漢、唐以至明、 清時期陝西關中民間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生産、交通工具等。
博物院古民居一條街,是将散落在關中各地的、具有保護價值的100多所典型民居整體收購,移建到此,實施異地保護并開發利用。它豐富的文化内涵,不僅具有研究價值,其中數量衆多、工藝精湛的木雕、磚雕、石雕等也具有極高的審美和觀賞價值。
博物院收藏的拴馬樁、飲馬槽、石人、石獅、石龜等石雕藝術品12000多件,特别是雕刻精美、形态萬變的拴馬樁,為博物院增添了别樣特色。這些拴馬樁大都用青石雕刻而成,集中在一起,規模宏大,陣容非凡,凸顯威猛之勢,令人驚歎。它們的造型豐富,人物形象基本以胡人為主,其中十幾件胡人婦女形象的拴馬樁更是引人注目,代表了當時文化中進步的人文關懷與男女平等思想,也充分證明了宋明時期,我國西北各民族在關中地域的不斷征戰、遷徙和文化的融合。這些拴馬樁不僅是我國一流的石刻藝術珍品,更是研究我國宋明時期西北民族曆史的實物。這些石雕珍品不但為我國今後的藝術創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影響,而且對藝術、民間文化和曆史文化等研究機構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1985年,博物院的創辦者王勇超先生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看到關中人家院落裡散落的幾個拴馬樁,精美的雕工,胡人的臉龐,讓他感歎。更讓他感歎的是這些他眼中的寶貝卻面臨着磨碎鋪路、修廁所、文物販子四處收購販賣的遭遇。于是,一次偶然收集變成一生的選擇。30多年來,他先後組織了30多人,分為6支隊伍深入民間,走村串宅,将各地的民俗器物廣為普查,造冊登記,征集收藏,共投入資金近2億元。即使一度陷入資金困難,也沒有離開過保護之路。終于,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2004年占地近500畝的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開始修建。
公交車路線:(1)乘坐500路,直達關中民俗博物院(火車站-關中民俗博物院)。線路全長34.5公裡,設站46個,票價3.5元,原500路改為500路區間; (2)地鐵2号線,"航天城站"換乘500路公交或"韋曲南站"換乘4-04路公交; (3)乘坐215路、229、323、905、917、918路等公共汽車到"韋曲南站"或"長安客運站" 下車,換乘4-04路或500路公交車到"關中民俗博物院"下車; (4)從"大雁塔北廣場"乘坐"環山旅遊公交2号線"到"南五台"站下車向南走500米到"關中民俗博物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