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除“三公三孤”這些無實權的象征性的官職以外,官職最高的當屬“七卿”了。
所謂“七卿”,顧名思義就是來自七個部門的大夫:禮部尚書、吏部尚書、刑部尚書、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工部尚書及左都禦史構成了“七卿”。他們分抓國家的各項政治工作,手中權勢極大。也正是因為他們手裡有着令人望之生畏的權力,所以這些人往往會受到統治者的過度關注。
尤其是左都禦史,除了正常履行監察的職責外,平日裡還要主動為文武百官起到表率作用。稍有差池,烏紗難保。《明史》有雲:“凡大臣奸邪、小人構黨、作威福亂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貪冒、壞官紀者,劾。凡學術不正、上書陳言變亂成憲、希進用者,劾。遇朝觐、考察,同吏部司賢否陟黜。大獄重囚會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谳平之。其奉敕内地,拊循外地,各專其敕行事。”
從表面上看,左都禦史的職權有點“不實在”,似乎不如六部尚書大權在握。畢竟,六部尚書分管的是各領域最要緊的工作,而左都禦史抓的比較寬泛。然而,實際情況卻大大超乎所有人的想象,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左都禦史就像是現在的紀委書記,但他分管的事務又比紀委書記更全面。
自隋唐以後,“六部尚書”的職權被确定下來。六部與尚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六部,是中國隋唐至清末中央行政機構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的總稱,是中國古代數個官署的統稱。尚書,是中國古代官職名之一。尚書最初是指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确定六部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直到清末,六部尚書的職責仍未發生太大的變動。到光緒二十七年,清政府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這是六部之外增設新部之始。二十九年又增設商部,三十一年再增設學部及巡警部,六部之制逐漸變化。至宣統三年四月,清政府成立責任内閣。五月,責任内閣頒布官制,設立制诰、铨叙等局,吏部遂撤。六月,将禮部改為典禮院,成為清政府專管朝廷壇廟、陵寝之禮樂及制造典守事宜,并掌修明禮樂、更定章制的機關。
六部之制,遂告變革。
這裡我們就“六部尚書”來具體說一下。
吏部尚書,司掌全國文官的調度、考核、任免、爵位。以現代的公職領導進行類比,相當于中央組織部長與人社部長的結合體。
禮部尚書,司掌國家的制度、祭祀、教育、官員選拔及外交活動。以現代的公職進行類比,相當于教育部長加文化部長加外交部長。
戶部尚書分管全國的地皮、百姓的戶籍、征收的賦稅及同僚的工資,俗話說的“國庫”便是戶部庫房。以現代的公職進行類比,相當于财政部長、稅務局長、民政部長、海關署長加商務部長。
兵部尚書與吏部尚書的職責有相同之處,負責武将的選拔、士兵的軍籍、軍令的傳達等事項。以現代的公職進行類比,相當于安全部長加國防部長。
刑部尚書的職責比較簡單,審理案件、處理刑獄訴訟,都是刑部尚書的工作。以現代的公職進行類比,相當于公安部長、最高法院院長、司法部長加政法委書記。
工部尚書負責的是國内的官方工程、民夫的征募、農田的分配、水利及交通設施的興建和維護。以現代的公職進行類比,相當于發改委書記、國土資源局長加城鄉建設部長。
看到這,是不是覺得眼花缭亂?實際上,“六部尚書”與左都禦史雖然并稱為“七卿”,且每人分管的政務不同。但在官場上,“七卿”還是要分個三六九等的。
那麼,“七卿”裡哪些職官的地位更尊貴呢?
無疑是禮部尚書和吏部尚書。
自隋唐以來,吏部尚書便被稱作“天官”,朝中文官的任免都要經過吏部。至于禮部尚書大多是飽學之士,這類老學究入閣的機會比其他尚書更多。在此之下的便是左都禦史了,他的地位雖接近吏部、禮部尚書,但卻比其他四部尚書更高。
當然,“七卿”的地位雖有差距,但差距并不明顯。倘若一定要分個高下,就得假設一個讓七卿都撕破臉皮,在朝堂上相互傾軋的狀況。若真到了這種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特殊局面,左都禦史多半會成為最終勝利者。
細心的朋友一定會發現,左都禦史所負責的事務,都有助于皇帝的集權統治。在明朝這個沒有宰相制度的朝代,左都禦史就是皇帝最信任的親信。倘若左都禦史與六部尚書敵對,結果完全在皇帝一念之間。深受皇帝信任的左都禦史,往往有更多勝算。
六部尚書,均怕都禦史的“科參”之權。能成為左都禦史的,大多是像魏征一樣,能在皇帝面前直言是非的家夥。之所以說禮部尚書和吏部尚書是六部中唯二能牽制左都禦史的職官,是因為吏部擁有對都察院進行“京察”的權力,而禮部尚書又有德高望重的人情優勢。
當然,“七卿”具體孰高孰低,仍需以個人能力作為衡量的标準。曆朝曆代都不乏擅長陰謀倒算的權謀家,這樣的人不論處于何職,都很難吃虧。
參考資料:
【《明史·七卿年表》、《六部尚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