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骨科小錘子
鍊接:
來源:頭條号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人的身體就像一台神奇的機器,當這台機器的某一部分出現問題的時候,身體就會出現一些小狀況來提醒我們的注意。然而,骨科疾病中的關節脫位都在時刻的影響着我們的正常生活,大家每天忙碌的生活是否對這些健康警報視而不見了呢?小編特意為大家介紹一下受傷關節的體質。
什麼是關節脫位
關節脫位又叫脫臼或脫骱,是指組成關節各骨的關節面失去正常的對合關系。脫位可分為先天性、外傷性、病理性和習慣性脫位四種。如按脫位程度來分,可分為半脫位和全脫位。按脫位後的時間來分,又可分為新鮮脫位和陳舊性脫位(指脫位超過三周以上者)。
常見的是外傷性脫位
1、外傷性脫位主要發生于青壯年。兒童和老年人較為少見。上肢脫位較下肢為多。關節脫位除有明顯的外傷史和患部疼痛、腫脹外,最主要的特征是關節功能的喪失。有時亦可合并血管、神經的損傷,以及受傷關節所具有的特有體征,如方肩畸形等。所以診斷一般并不困難。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作X線檢查,有助于更進一步明确脫位的方向和是否同時伴有骨折。
2、全身各關節至少包括兩個骨端。被包圍在關節囊内。囊外還有韌帶和肌肉。因此,正常的關節有相當的穩定性,在關節運動時,骨端不會超出關節囊的範圍。但在跌倒或受外力沖擊時,在一定的姿位下。可使關節囊破裂,于是骨端脫出而發生脫位。
3、對脫位的關節,應盡量争取時間及早複位,即用正确的手法使脫出的骨端送回原處。然後加以外固定,包括繃帶、小夾闆、石膏等。拆除外固定後,關節運動往往不靈活,需要通過積極而耐心的鍛煉,以利于關節功能的恢複。
肘關節脫位
1、肘關節由肱骨、尺骨和桡骨組成,主要功能為彎曲和伸直動作。跌倒時上肢外展,手掌着地,沖力迫使尺骨的鷹嘴穿破關節囊和韌帶而向後脫位。沖力較大時,常伴有肱骨内上髁撕脫性骨折。此病産生後,除有外傷史和疼痛外,可見到肘部腫脹、半屈曲狀畸形,且肘部向後突起。正常人肘關節伸直時尺骨鷹嘴與脹骨内上踝、外上髁三點成一直線,屈肘後此三點成一等邊三角形。而脫位後此三點關系改變肘關節伸屈功能完全喪失。
2、肘關節脫位後,應請醫生給予複位,複位後将肘關節屈至90度,用三角巾或繃帶懸吊胸前,或用長臂石膏托外固定。2~3周後去除外固定,繼以積極的功能鍛煉,以恢複肘關節的功能。
3、在全身各關節脫位中,肘關節脫位最多見。它可分為前脫位、側方脫位和後脫位,且多見于青壯年。
骨科疾病中的外傷性脫位主要發生于青壯年。兒童和老年人較為少見。上肢脫位較下肢為多。關節脫位除有明顯的外傷史和患部疼痛、腫脹外,最主要的特征是關節功能的喪失。有時亦可合并血管、神經的損傷,以及受傷關節所具有的特有體征。所以小編提醒骨科疾病患者發現疼痛感要到醫院治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