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區重大項目規劃有哪些?⊙章仲平曆史将記住漳州的2021年伴随着全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春風,“大漳州”建設元年正式開啟,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漳州區重大項目規劃有哪些?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章仲平
曆史将記住漳州的2021年。伴随着全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春風,“大漳州”建設元年正式開啟!
展望城市未來,不由回首那些意義非凡的曆史坐标。
猶記得公元686年的那個冬天。陳元光一封建州奏章抵達長安,一座名叫“漳州”的城市标注在了大唐的版圖。
猶記得公元1190年的那個春天。大儒朱熹知漳,從白雲岩深處捧出的《四書集注》,讓“漳州”在中華文化的版圖裡有了自己的位置。
猶記得公元1567年的那次轉折,龍海月港正式成為明朝兩個對外開放港口之一。在大航海時代,漳州人也曾是“弄潮兒”。
多年前,一位漳州作家在《漳州傳》這樣描述:如果有一場變化,再造一個漳州城,這個城,會長成什麼模樣?絲路的榮光,還會蕩漾在九龍江口的波光裡嗎……應該塑造一個什麼樣的城市空間,去體現它的精神?
這也是所有漳州人的憧憬。
(一)
一切過往,皆為序章。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
統籌區域發展,從來都是一個宏大課題。三十多年來,漳州一次次順應時代變革的大潮,在優化區域發展布局的道路上不斷探索。
1985年5月,漳州行政體制改革上實現了重大突破——撤地區改為市,實行市管縣體制,千年古城從此掀開新的一頁。
1993年,龍海撤縣設市。
1996年,劃出龍海市的步文、郭坑兩鎮,增設龍文區。
2021年,早春二月,國務院和省政府正式批複同意漳州成立龍海區、長泰區。短短653個字的文件,将漳州市轄區面積從398平方公裡擴展為2417平方公裡。
醞釀已久的行政區劃調整,是連續幾屆漳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和社會各界的期盼,如今終于夢想成真。從此,漳州中心城區“擁江達海”,實現了從濱江城市向濱海城市發展轉變。
漳州之“大”,在于格局。
求變,思變!從地理上看,海洋離漳州中心并不遙遠,受九龍江沖積形成的漳州平原,距離海洋不過數百公裡。位于九龍江出海口的廈門灣猶如鑰匙的匙柄,而深入漳州平原腹地的九龍江西溪、北溪,猶如鑰匙的匙牙。這把鑰匙,掌握着漳州通往海洋的大門。
在扭動這把鑰匙之前,中心城區偏小的問題曾制約漳州多年,有學者用“小馬拉大車”形容。漳州現有的2個市轄區均位于内陸,處在九龍江沿岸狹小空間範圍内,發展空間不足、輻射帶動能力較弱、綜合承載能力和資源優化配置能力相對較低等問題日益凸顯。與福建、浙江等省的沿海城市相比,漳州是唯一中心城區沒有臨海的城市,與漳州沿海城市的戰略地位不匹配。并且,由于在行政區劃設置上,龍海市、長泰縣仍為縣級體制,阻隔了中心城區向東、向北拓展,限制了港口、腹地資源的有效整合。
新局,大局!這次行政區劃調整,使漳州市區形成了“一城四區”的區域發展格局。平原、丘陵、河流、海洋、港口,諸多地理元素出現在漳州的中心城區。而這些元素将催生出什麼樣的聚變,尤為引人關注。有學者分析,此舉可以充分利用和發揮海洋、岸線和港口優勢,整合資源要素,搭建發展平台,加強人口、産業和城鎮向濱海地區的聚集,形成通江達海、跨江發展的新格局,提升區域整體競争能力。通過行政區劃的調整,漳州将在更高層次統籌規劃城市空間布局,加快廈漳泉都市圈基礎設施快捷聯通,推動産業發展壯大和升級,提升沿海城市建設品質。
(二)
漳州之“大”,在于機遇。
有人說,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後的漳州中心城區地圖像大鵬展翅;有人說更像是奔跑的年輕人……變化調整讓漳州人展開了想象的翅膀。
2021年2月20日,正月初九,市委書記邵玉龍在調研中心城區規劃建設時提出,今年是龍海、長泰撤縣(市)設區獲批、我市開啟“大漳州”建設的元年。邵玉龍強調“四個負責”——對曆史負責、對未來負責、對發展負責、對人民負責。
“元”,在現代漢語詞典裡兩重意思,一為根本、一為開始。2021年,是漳州城市建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次開始,也事關這座城市的根本。
漳州的曆史,從來與海洋息息相關。洪荒時期,生活在這裡的南島語族,成為環太平洋地區海洋文明傳播的信使。宋元時期,九龍江内河水道已和海洋銜接,海上絲綢之路帶來了城市商業繁華,構築了漳州的基本城市格局。明清以降,一批批漳州人跨越海峽,“過台灣”成為一道跨越數個世紀的景觀。
海洋巨大的影響,造就了漳州地區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并存的特質——重鄉重土、開放包容、愛拼會赢。
當中心城區面向海洋的大門打開後,新的機遇呈現在這座古老的城市面前。通過大開大合的城市空間,我們看到不斷張開的城市胸襟、視野和不斷超越的自我追求。
這是加快融入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和廈漳泉都市圈的曆史機遇。龍海、長泰分别處在廈漳同城化先行示範區和廈漳泉三市的核心節點。把龍海、長泰納入漳州中心城區範圍,實現了漳州與廈門中心城區接壤,将進一步完善龍海、長泰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在更高層次上加強與廈門泉州的互動合作,有效加快同城化發展步伐。
這是更高水平建設“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的曆史機遇。龍海、長泰台企總數占到全市四分之一以上。區劃調整後,有利于發揮漳州獨特對台優勢,打造海峽兩岸産業融合示範區,促進漳台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向更高層次、更寬領域發展。
這是深度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曆史機遇。破除龍海、長泰與漳州中心城區的行政壁壘,将加快促進漳州中心城區形成通江達海的空間格局,完善和暢通海上通道和臨港複合交通體系,強化海上貿易與陸地貿易間的銜接功能,發揮漳州“海上絲綢之路”節點優勢,更好地融入以國内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大漳州”建設需要“大動脈”。龍海、長泰從縣域成為中心城區,亟需與之相配套的基礎設施。當前,我們正加快謀劃建設區域之間的交通“大動脈”和重要節點,通過互聯互通、高效快捷的城區交通網絡,增強中心城區的輻射帶動力。
(三)
漳州之“大”,在于産業。
“東門金、南門銀”,這句在漳州流傳甚廣的俗語,實已道出産業發展與城市區域的關系——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變化、生産力布局的重大調整,必然對加快城市化提出新的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當前,中心城市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行政區劃調整不僅僅是中心城區地理空間的拓展,更重要的是為“四化”同步發展、産城人融合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其中産業發展是動力、是基礎。隻有擁有相配套的産業,“大漳州”才能實至名歸。
産業興則城市興。指出“産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為主要形态的增長動力源,進而帶動經濟總體效率提升,這是經濟規律”。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今天,産業已上升為經濟發展命脈的高度,必須不斷增強中心城區的首位度和輻射力。曆史告訴我們,如果産業發展超前于城市建設,會因城市配套設施缺乏,出現交通擁擠、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問題;反之,如果城市建設缺乏必要的産業支撐,将會出現産業“空心化”、就業不足等問題。“大漳州”呼喚大産業,通過産業發展帶動人口集聚和城市配套,才能真正讓中心城市内核成為“硬核”。
在促進“四化”同步發展的大背景下考量,“大抓工業、抓大工業”對“大漳州”建設有着不同尋常的意義。漳州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重點發展大石化、大健康、大裝備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三大三新”産業。龍海、長泰分别具有得天獨厚的港口優勢和生态優勢,擁有發展先進制造業的基礎條件和廣闊的工業發展空間,是“大漳州”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點之一。龍海、長泰融入漳州中心城區後,共享土地供應政策,将進一步優化增量、盤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壯大中心城市體量,有效拓展中心城區發展空間。
(四)
漳州之“大”,在于擔當。
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設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人民群衆生活更幸福。”以人民滿不滿意為标準,這為我們建設“大漳州”提供了根本遵循。
“大漳州”建設,于一座城市而言,是機遇、是格局;于普羅大衆而言,看“紅利”、察溫度。城市的“紅利”,就在細節裡。細節成就城市之美,做精、做優、做美細節,這樣的大漳州才是宜居的、美好的。城市建設要有“工匠精神”,管理好天際線、水環境,凸顯“網格化”,避免“碎片化”,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做好老城區“有機更新”、改造提升文章,把每一個設計、每一個環節落小落細、抓嚴抓實。城市管理要注重細節,進行精細化管理,下“繡花功夫”,推動曆史文化保護與文化、旅遊、體育、會展、夜間經濟等産業融合發展,在細微處做足做出彩,不斷滿足群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機遇從來隻垂青有準備的人,機遇也容易在猶豫彷徨中錯失。行政區劃調後,國土空間、産業空間如何布局?民生項目、基礎設施如何完善?對于不少領導幹部而言,是個新課題、新挑戰,也為大家提供了大有可為的舞台。各級領導幹部要以開展“再學習、再調研、再落實”活動為抓手,以時間換空間,以頻率換效率,在學習中提升本領,在調研中解決問題,在落實中推動“大漳州”建設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面對區劃調整帶來的機遇,置身“大漳州”建設大局,廣大幹部更要強化無限責任的意識理念,以“對曆史負責、對未來負責、對發展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擔當,加強協同配合,深化改革創新,科學有序推進,落實落細各項工作,确保“做一件成一件、建一片像一片”。
元年已啟,“大”有可為。願那些沉澱在歲月中的激情,激蕩起一座城市不斷前行的動力。
責任編輯:劉長樂 陳岩 蔡楠楠
來源:漳州新聞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