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單仁行陪伴您的第2448天
01
在開始今天的主題之前,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
客戶究竟是為什麼買單的?是我們提供的商品和服務嗎?
仔細想想,你會發現“是,但也不是”。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來想想,星巴克的咖啡,你們覺得好喝嗎?
在不懂咖啡的人眼裡,它可能跟瑞幸沒什麼區别。
在懂咖啡的人眼裡,它可能還不如瑞幸。
那為什麼星巴克能把内行人眼中的“垃圾咖啡”賣出遠超自身品質的價格呢?
因為從底層邏輯來分析,顧客并不是為你提供的商品、服務的價值去買單的。
顧客隻為“客戶讓渡價值”買單。
02
什麼是“客戶讓渡價值”?
我們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很容易陷入一個誤區:
我們會把自己對于産品和服務價值的判斷,等同于顧客的判斷。
這種誤區往往還是無意識的,即使我們遇到了還會很難承認這一點。
我經常去走訪很多企業都有感知到這一點,有的老闆對于自己的産品就像親兒子一樣,怎麼看都覺得好,完美無缺,你要提點意見,說怎麼讓客戶覺得我們的産品好呢?
他肯定有無數理由反駁你,說我就是站在客戶角度考慮的,顧客隻要用了,肯定覺得好。
那顧客為什麼要先買你的産品呢?因為我的産品就是好,就是能給他解決問題。
你看,到這你就會發現,天,聊不下去了,我們不是站在客戶角度,我們是把客戶帶入了我的角度。
這都是我過去的親身體驗,我也能理解這種心情,自己投入了時間、資金好不容易把産品做出來,不管别人怎麼想,我總會下意識地認為自己就是最好的。
但是,我們忽略了一個客觀事實:客戶作為一個有自主思想的“個體”,他們在每次購買行為中,都會衡量自己的成本與換來的回報,他們是有所“期望”的。
他們會去從各方面感知這種期望,這種感知,并不是靠“你覺得”,而是“客戶自己覺得”。
所以,我們在營銷學中是這麼去評定客戶的:客戶是按“有限理性”行事,客戶的行為是“有意識,有理性的,但這種意識和理性都是有限的”。
企業要做的,不是主觀上強行主導客戶的意識和行為,這隻會激起客戶的理性反感,而是旁敲側擊,讓客戶感知到我們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确實“有價值”。
客戶在感受這份“價值”的同時,也會去衡量自己為了獲得這份價值所付出的成本。
這中間的差額,就叫“客戶讓渡價值”。
我們可以簡單的列一個公示:客戶讓渡價值=客戶感知價值-客戶感知成本
我們繼續拆分這個式子,客戶能感知到的價值,有四個部分:
1、使用産品過程中帶來的“産品價值”;
2、在購買和使用過程中享受到的“服務價值”;
3、在營銷服務過程中感受到員工專業性的“人員價值”;
4、品牌的社會形象為他帶來的“形象價值”。
客戶能感知到的成本,也有四個部分:
1、付出的真金白銀,這叫“貨币成本”;
2、從接觸、選購、咨詢、下單、到最後使用産品的時間跨度,這叫“時間成本”;
3、做這次購買決策所花費的精力,這叫“精力成本”;
4、以前用别家的,現在換你家的,這叫“轉換成本”。
03
想要讓顧客心甘情願購買我們家的産品,還覺得很值,就要在這些價值和成本上做文章。
小學數學告訴我們,顧客讓渡價值最大化,就是要把“客戶感知價值”最大化,和“客戶感知成本”最小化,那這個差額就最大了。
在産品價值上,我們都知道,企業的研發、投資、設計、品控,都是為了提高産品的使用價值,但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産品價值的“可拓展性”。
怎麼理解?
比如牙膏、洗發水,過去隻是清潔口腔和頭發,但是雲南白藥就說我還可以治療牙龈出血,飄柔就告訴你,我不隻是把頭發洗幹淨,我還可以柔順頭發。
這就是企業通過擴展産品價值的邊界,提出自己産品獨特的“價值主張”來提高客戶的感知。
在服務價值上,最難的不是說要把服務做好,今天很多企業都在強調服務的重要性,但難得是想明白顧客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服務。
Lululemon為什麼能把一個瑜伽褲賣成奢侈品?
我們來思考一下,買它家産品的顧客,想要啥?
一是健康,二是人脈。
我們來看Lululemon是怎麼為顧客提供這兩項服務的:
Lululemon實行全員營銷的策略,但不是要求所有員工進行簡單的線上推銷、引流,而是成為KOC,也就是關鍵意見消費者,去影響那些産生消費行為的顧客。
他們要求員工必須具備專業的健身知識,要能像教練一樣給每一位顧客提供咨詢服務。
再以每一個門店為中心,通過鍊接附近的顧客構建了一個去中心化,由下向上驅動的線上社群,定期跟用戶商量,我們怎麼辦一場活動。
在顧客的感受中,得到的價值就不止産品本身,更重要的是一個專業教練的咨詢服務,和一個跟自己愛好、經濟實力相同的社交圈子。
這種“額外服務”做的好,配合着宣傳攻勢,就不止提供了服務的價值,還鑄就了品牌形象的高度,這就是顧客心目中的“形象價值”。
我可能不健身,也不怎麼參加你的線下活動,但是我穿Lululemon,我在别人的心目中,第一有錢,第二有一個有愛運動的健康形象。
就像那些奢侈品一樣,顧客是以擁有他們的産品為榮的,顧客需要借助品牌給自己的形象加分,也就是增加自己的“形象價值”。
所以,大家可以理解我為什麼要給顧客“額外服務”四個字加引号了。
形象做的好了,可能就不是“額外”,而是變成品牌主要賣點了。
但接下來的這個,就是很多老闆忽略或者舍不得付出的一件事了:如何去提高人員價值。
顧客所感受到的一切價值,其實最終都是從一線服務的員工身上感受到的。
口号喊得再響亮,沒有一個能落地,能執行,那又有什麼用呢?
所以,不要吝啬資源去培養你的一線員工。
04
接下來,我們來讨論怎麼降低“顧客的感知成本”?
在貨币成本上,我們不聊降低生産成本這種“硬功夫”,我們聊聊“欺騙感知”。
什麼叫“欺騙感知”?
雙十二剛剛過去,大家有沒有發現,品牌商都不喊打折,都在說滿減?
讓顧客湊單,消費更多,這是一點,但是不全面。
購買就要付錢,付錢是一個很痛苦的行為,為了降低顧客“感知”到的痛苦,降低付款的頻率很關鍵。
一到大促,挂一個279、289的價格,加上滿300減30的活動,優惠力度沒多大,但是效果就是不錯。
這就是減少付錢的次數,增加優惠的數值,“欺騙”顧客的“感知”。
我重點來講講“精力成本”,就是讓顧客感覺到,選擇你,我隻負責付錢,别的不用操心。
往小了講,我點外賣的時候,沒時間一個個挑,一個個組合,如果沒有提供套餐的選擇,我可能就會劃走。
往大了講,那就是我給顧客提供的不是某一個産品,某一個服務,我提供的是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
包括我們自己單仁牛商,我們希望成為視播時代下,全域營銷的整合服務商,其實就是在降低顧客的“精力成本”。
我們用一套套方案來解決企業在營銷的不同場景,包括大搜、短視頻、直播、TO B平台上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
05
我們來總結一下,客戶讓渡成本到底給了我們什麼啟發?
我想,最重要的是認識到銷售和購買行為當中的“主觀性”。
正是因為購買行為是主觀的,所以作為企業來講,就不能光想着自己做好就行,還得想想怎麼“影響”顧客的感知。
我們可以通過“降低生産成本,提供高質量服務”這些“硬功夫”來施加,也可以是通過“軟本領”來影響顧客的感知。
當然,我們說的這種“軟本領”,對我們這些企業來說,有個更熟悉的名字:營銷模式。
所以,想要把客戶讓渡價值落地到企業經營中,關鍵就是我們營銷模式的打造和選擇。
明天單仁行的文章,我們來聊聊如何以客戶讓渡價值作為依據,分三步來制定我們的營銷模式。
—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