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教你學英語?從我自己的上學經曆來看,現在的英語教學是存在着很大的問題的,大部分人學了十幾年,到大學畢業都不能熟練的使用這門語言,比如與人正常溝通交流,聽不懂正常語速的新聞播報,也看不懂報紙,也許大大小小的考試經曆了很多,但是從語言能力的角度來講,肯定是不合格的,但是我發現似乎并沒有多少人去思考這背後的原因和邏輯,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安靜教你學英語?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從我自己的上學經曆來看,現在的英語教學是存在着很大的問題的,大部分人學了十幾年,到大學畢業都不能熟練的使用這門語言,比如與人正常溝通交流,聽不懂正常語速的新聞播報,也看不懂報紙,也許大大小小的考試經曆了很多,但是從語言能力的角度來講,肯定是不合格的,但是我發現似乎并沒有多少人去思考這背後的原因和邏輯。
在分析這些原因和背後邏輯之前,我想先講幾個典型的英語學習的誤區。
第一個誤區,學習英語單詞主要靠背,英語學的好的人一般都是因為記性比較好。為什麼說這是個誤區呢?這主要是由人大腦的解剖學生理特性決定的。在人的大腦中,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分工,負責語言區域的主要有兩個,一個叫威爾尼克區,另一個叫布洛卡區,這兩個區域在19世紀分别由德國和法國的醫生所發現,一旦大腦的這兩個區域受損,都會出現語言功能的障礙,比如失語症。而人的記憶功能區則在海馬體,屬于邊緣系統的一部分,抛開這些解剖學術語,我們隻要知道,在大腦中,控制語言和控制記憶的區域并不在同一個地方。一個人記憶的喪失并不會影響說話的能力,比如我們看過的電影,像成龍演的《我是誰》,還有《波恩的身份》,裡面的男主角都因為某種原因喪失了記憶,但并沒有說不會說話了,這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即語言功能和記憶功能在大腦中,分屬不同的區域。
如果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知道,如果每天你隻是機械的背單詞,那麼你背下來的東西都隻存在于的你大腦中的記憶區,而你的語言區還是一片空白,即你的語言能力并沒有形成。特别的,語言功能區和記憶功能區有兩個顯著的區别。
第一,保持的時間不一樣,記憶區裡你背下來的東西,受到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影響,遺忘在記憶之後立即就開始了,一天之後你可能就會忘記80%的内容,剩下的20%在三天之後又會忘記80%,再剩下的部分在一周之後又會忘記80%,所以你如果要去背一個單詞,你必須得花很長時間反複的去記,不僅效率低而且容易忘。而如果你真正習得某種語言能力,即你的語言能力在你大腦中語言控制區固化下來之後,很長時間都不會忘,比如你小時候學會了某種方言,很多年之後雖然你并沒有使用,但你仍然不會忘記怎麼說,就是說記憶的持續時間是有非常大的區别。
第二,反應速度不一樣,如果你所有的語言知識都是通過記憶獲得,那麼在使用的時候你從存儲區域獲取并使用這些知識反應會非常慢,比如你在說一句話之前,你可能得思考下語法結構,主謂賓定狀補到底用什麼,單數還是複數,用一般現在時還是用現在進行時,有沒有第三人稱單數,是否需要加s,還有一些詞彙,你得先把中文翻譯成英文,等你思考完之後,可能時間已經過去了好幾秒,而你說出來的話還有可能結結巴巴,但你想想,你說母語的時候你需要在說話之前組織這些語法嗎,你是不是瞬間就說出來了?這就是兩者在速度上有本質的區别。
所以,看到這裡你就應該明白,簡單靠背你是永遠學不會英語的。第二個誤區是以為有了英語的環境就能學好英語,很多家長為此甚至不惜花費重金送小孩出國留學,并且還會自我安慰道,就算啥也沒學會,至少能把英語學好吧,如果能把英語學好,花的這個錢也不算太虧。可到了英語國家有了語言環境就一定能學會英語嗎?如果你打開百度搜索:“出國之後才知道的10件事”,跳出來的第一個結果就是原來并不是有了語言環境英語就能自動學會的,不相信的可以自己去搜索下試試。有語言環境能馬上學會的,隻有小孩,在國外待了很多年英語隻會簡單交流的一抓一大把。關于年齡問題,後面我會再詳細說明,這裡你隻要知道,語言并不是有了環境你就能自動學會,沒有這麼簡單。那有人會說,那些留學的人沒有學好英語是因為天天和中國人待在一起,沒有融入當地的環境,持有這種觀點的是典型的因果關系倒置,學不會英語并不是因為沒有融入當地環境,而是因為不會說英語所以才融入不進當地的環境。
那為什麼有了環境卻不一定能學會呢?那是因為語言的學習對輸入是有一定要求的,簡單說就是i 1原則。如果你自己的語言水平是i,那麼有效的輸入就是i 1,就是說你的輸入得比你當前的水平高一點,但不能高出太多,隻能是剛好高出一點點。如果輸入的東西和你當前水平相當或者比你當前水平還低,那麼你是不可能通過這個輸入學會新的東西的,因為這些東西你都已經會了。同時也不能高太多,否則就是無效輸入,就是噪音。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個阿拉伯語零基礎的人,堅持看阿拉伯語播報的新聞三個月,你覺得你的阿拉伯語水平會有提升嗎?三個月之後你肯定是啥也沒學會,因為這些輸入對你而言都是無效的,都是噪音。
那麼正确的英語學習方法應當是如何的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了解語言的本質是什麼。語言的本質是某種聲音信号與這個聲音信号所代表的具體事物之間類似條件反射的聯系。就是說當你聽到某個聲音信号的時候,你的大腦接收到這個聲音信号,腦海裡馬上反應出這個聲音信号所代表的具體的東西,而這個反應速度是非常快的,類似于條件反射。這整個信号的處理過程就是大腦中的語言控制區所完成的。比如說當你聽到“apple”這個單詞的發音時,你腦子裡反應出來的是蘋果這個具體的形象,而不是中文“蘋果”兩個字,那麼這個通俗講就叫英語的語言思維。
按照這個定義,語言能力和聲音,即聽是緊密相關的,即便你是在閱讀,你也會在心裡默默把文字念出來,然後再輸入大腦裡理解。這也就決定了英語學習的方法和路徑,聽說讀寫并不是等權重的,在你進階高級的閱讀和寫作練習之前,你最好先讓自己成為一名文盲,文盲雖然不會閱讀不會寫作,但你不能說文盲不具備語言能力。這裡順便說幾個關于英語的冷知識,如果你打開百度搜“美國文盲率”,跳出來的結果可能吓你一跳,美國的文盲率大概在25%左右,就是說每四個人裡就有一個是文盲,包括美國的開國總統華盛頓還有著名演員湯姆克魯斯都是文盲,湯姆克魯斯在演戲的時候是讀不懂劇本的,都是花錢請人念給他聽的。美國的文盲率高倒不是因為教育的普及率低,而是受一種叫誦讀困難症疾病的影響,這是一種疾病,英文叫dylexia,不光是美國,隻要是使用拼音文字的國家都有大量的人受這種疾病的困擾,除了華盛頓和湯姆克魯斯之外,還有大量的名人都受到這種疾病的困擾變成文盲,像二戰時英國首相丘吉爾,發明家愛迪生,還有動畫大師迪士尼,演員基努裡維斯他們都是文盲,不信的話可以自行去百度。英美國家每年都要花費大量的資金用于資助這方面的研究,而我們國家因為漢語使用象形文字,是沒有這方面的問題的,我們國家到最近整體的文盲率大概隻有2%左右。
其次,聽和說之間也是有先後順序的,在語言學研究領域,有一個名詞叫做“沉默期”,就是在研究嬰幼兒習得母語的過程中,在開口說話之前會有一段沉默期,在這段時期内,他雖然還不會說,但是大人在用語言和他交流的時候他已經可以慢慢能聽懂一些。也就是說,輸入到輸出他是有個過程的,不是你今天輸入了明天馬上就能輸出了,他得先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最後才能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包括閱讀和寫作也是同樣的道理。小時候如果你作文寫不出來,老師和家長一定會告訴要多課外閱讀,讀的多了肚子裡有貨自然就有東西寫,但你今天讀了明天就能寫嗎?肯定不是的。沉默期的長短也是因人而異的,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小孩開口說話早些,有些晚些。
所以英語初段的學習一定是以聽為主的,聽力練習的材料要符合i 1的原則,同時最好配以圖片或者動畫,讓聽到的東西和實際的事物聯系起來,如果這個過程能反複刺激,那麼這個聲音信号和對應的具體事物之間聯系在大腦的語言區就會不斷強化,最後固化下來形成穩定的語言能力。
另外,在語言學領域,還有一個名詞叫“關鍵期”,就是說語言的習得是和年齡有關的,這和大腦的生長發育情況有關,一般認為以12歲為分界線,在12歲以前學語言是相對比較容易的,過了12歲以後語言學習的難度就會增加,年紀越大學起來就越不容易。你回憶下,在上學的時候是不是有些年紀大的老師連普通話都說不标準的?那個時候我記得當老師都是要進行普通話測試的,測試不合格的還不讓上崗,但有些年紀大的他就是學不會,就是這個道理。相反,小孩子學語言是有其天生的優勢的,以前俞敏洪講過一個段子,他說在美國的時候,他堂堂一個北大外語系畢業,号稱詞彙量十幾萬的人,英語說的還沒有自己四歲的女兒利索。所以,學語言的話一定要趁早,越早越容易,越晚越難,我當年上學的時候,直到初中才開設英語課,這其實是非常不科學的。
前面講的這些都是關于語言習得的基礎理論,符合這種理論的學習教材在市面上幾乎沒有,更多的是沒有任何的科學依據,隻是根據自己臆想出來的方法編寫的教材,像瘋狂英語這種,認為隻要開口大聲講,就能學會英語,笑死個人。但更可悲的是我們整個初段的英語教學體系,包括從教材的編寫到具體的教學實踐都沒有任何的科學依據,他是把語言當做一門像數學或者生物這樣的學科,從知識點拆解的角度來編寫整個教學大綱,今天學個句型,明天學個什麼語法,後天學個新的詞彙,這種方法是完全不符合人類習得語言的客觀規律的。目前語言學的研究已經和最前沿的腦科學,認知心理學這些學科交叉,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這些成果并沒有轉化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的整個教學體系并沒有與時俱進,幾乎是幾十年沒有什麼變化,如果你按照目前的這套體系去學英語,那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也許考試你能考的不錯,但語言本身你肯定是學不會的,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人學英語很痛苦,花了很多時間效果很差,學了十幾年也開口說不了幾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