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重陽。按照民間風俗,人們要登高望遠、暢飲菊花酒,還要身插茱萸或佩帶茱萸香囊。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藥。佩茱萸,中國歲時風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爬山登高,臂上佩帶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時稱"茱萸囊")。茱萸香囊的做法是采摘茱萸的枝葉,連果實用紅布縫成一小囊,佩帶身上,辟除邪惡之氣。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
重陽節與茱萸的關系,最早見于南朝梁吳均(469~520)所著的《續齊諧記》:汝南人桓景随費長房學道。一日,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災,其破解辦法是叫家人各做一個彩色的袋子,裡面裝上茱萸,纏在臂上,登高山,飲菊酒。九月初九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雞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無恙,于是茱萸可以“辟邪”的功能便流傳下來,重陽節插茱萸之風,在唐代最為盛行。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茱萸,又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
長安賊中寄題江南所居茱萸樹
唐-武元衡
手種茱萸舊井傍,幾回春露又秋霜。
今來獨向秦中見,攀折無時不斷腸。
秋園
唐-司空曙
傷秋不是惜年華,别憶春風碧玉家。
強向衰叢見芳意,茱萸紅實似繁花。
謝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五代-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
又是過重陽,台榭登臨處,茱萸香墜。
紫菊氣,飄庭戶,晚煙籠細雨。
雍雍新雁咽寒聲,愁恨年年長相似。
這首詩可能是悼亡之作,表現了作者對大周後的懷思之情,悲切纏綿。
西江月·重九
宋-蘇轼
點點樓頭細雨,重重江外平湖。
當年戲馬會東徐,今日凄涼南浦。
莫恨黃花未吐,且教紅粉相扶。
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
該詞上阕描寫周圍景色的凄迷,對比今昔,抒發離别之情。下阕筆鋒一轉,由眼前的情景,上升到一種淡然處之、任其發展的人生哲理。這首詞曠達自由,同時又情誼悠長,表達出詞人送别朋友時的複雜和矛盾的心理。
感皇恩
宋-李綱
九日菊花遲,茱萸卻早。
嫩蕊濃香自妍好。
一簪華發,隻恐西風吹帽。
細看還遍插,人忘老。
千古此時,清歡多少。
鐵馬台空但荒草。
旅愁如海,須把金尊銷了。
暮天秋影碧,雲如掃。
子夜吳歌
宋-謝翺
玄發照秋水,茱萸香未歇。
風吹夜合花,露濕衣上月。
醉花陰(建康重九)
宋-趙長卿
老去悲秋人轉瘦。更異鄉重九。
人意自凄涼,隻有茱萸,歲歲香依舊。
登高無奈空搔首。落照歸鴉後。
六代舊江山,滿眼興亡,一洗黃花酒。
重九日登高懷故人
明-王世貞
頻年搖落伴風塵,回首連枝淚滿巾。
今朝兄弟茱萸酒,卻向天涯憶遠人。
初度口占·辛醜
清-王夫之
新買茱萸半畝堂,苔侵床足月侵牆。
天涯芳草迷歸路,病葉還禁一夜霜。
我新買了半畝地,建了茱萸堂,苔藓侵入了我的床頭,而凄清月色襲上牆頭。
我望斷天涯路,連天的芳草迷失了歸途,我猶如一莖被蟲子傷害的病葉,偏偏還要遭受連夜的冷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