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慶珍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至淳熙五年(1178年),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遊先後在成都、蜀州(今崇州市)、嘉州(今樂山市)、榮州(今榮縣)等地宦遊。
在這段蜀中生涯中,陸遊與“蜀之望縣”大邑結下了特殊的情緣。他多次流連于大邑,或登高抒懷,或汲泉煮茗,或沽酒賞菊,留下了10多首情景交融、情真意切的詩歌。
大邑的山水,因為陸遊的詩歌,被鍍上人文的光輝,獲得獨立的文化生命。同時,大邑淳樸的自然生活,也為報國無門、滿懷郁憤的陸遊帶來無限欣慰,成為詩人的精神安放點。
大邑:一條詩意的美學繩索
斜江河悠悠流淌,安仁“南岸美村”,秧田裡青綠一片。
當夏日的晚風吹過時,我看到水田裡許許多多的白鹭,飛起,落下,翅膀雪白,明亮耀眼,仿佛是一群穿着白裙的女子,在嬉戲歌舞。遠處群山疊青,淡月留痕;近處渡船閑橫,稻香蟬鳴。如此田園風光,如此清涼晚風,好一個似曾相識。
古人不知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我的腦海裡總是浮現出一個人,一襲青衫,形象清瘦,在細雨中騎驢緩緩而來,頭戴竹笠,白發暗生。他,就是陸遊。
乾道九年(1173年),川西平原的夏天,是不是與今年的夏天一樣?那年,陸遊由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改任蜀州通判,來到廣袤的川西平原,是惑還是不惑?那年,他49歲,正抓住不惑的尾巴。
陸遊入蜀前的時光,很難用惑或不惑去評判。要說,也隻能是“豐富多彩”:他殚精竭慮,報國之心難酬,唯有詩文相親相近,形影不離。
他帶着一顆惆怅的心來到蜀州。大邑與蜀州相鄰,口音難分難辨,風物民俗極為相似。都江堰水利工程,形成“水旱從人,不知饑馑”的安穩,為盆地甯靜的自然風光和淳樸的民風奠定了基礎。
陸遊到任後,不僅心系百姓,勤政為民,他的足迹,也延伸到了大邑。而且,在行走大邑中,他很快被川西風物深深打動,将生命融入詩性人生中。
陸遊留下的多首代表性詩作,恰好沿着大邑的地勢走向,即安仁→鶴鳴山→霧中山→西嶺雪山這條自然文化遺産生态走廊的順序寫的。
大邑的地理脈絡是一條明顯的爬升線,從海拔475米的平原,到海拔800多米的丘陵,再到海拔5364米的永久性雪山。這條線的奇異,在全成都可謂絕無僅有,造就了大邑地質、地貌學和生态、生物學的多樣性:才看過陌上花開、斜江晚渡,旋即領略深山古寺和道觀鐘聲,再往上走,可以踏雪問泉,觀賞雲海……具有自然美學意義的地貌線條,像一條無形的繩索,深深拴住了詩人的心。
在安仁:何時有餘俸,小築占雲根
乾道九年。秋思悠悠,西風陣陣,古渡斜陽中,片片落葉逐流水。這樣的季節最容易思鄉遣愁,何況離鄉背井的遊子、多愁善感的詩人。此時的陸遊,半生奔波,胡未滅而鬓先秋,滿腹壯志隻剩手握的一把蒼涼。
那晚,陸遊夜宿安仁。夜涼人靜,竹籬茅舍的客棧顯得格外清寂。秋意如斜江河水一樣,冰涼沁骨。客房裡一燈如豆,陸遊輾轉難眠,在《安仁道中》的題目下,蘸着愁緒寫下兩首五律:
其一
千古臨邛路,飄然偶獨遊。
病身那迫老,遠客更禁秋。
水退橋未葺,渡閑船自流。
飛騰付年少,回首思悠悠。
其二
三驿未為遠,衰翁愁出門。
貪程多卒卒,失眠每昏昏。
天大圍平野,江回隔近村。
何時有餘俸,小築占雲根。
曾經對家國傾注滿腔熱望的他,“飛騰付年少,回首思悠悠。”陸遊還清楚地記得,兩年前,他還在南鄭任王炎的幕僚,洋洋灑灑寫下《平戎策》,信心百倍地拟定驅逐金人、收複中原的戰略計劃。令人扼腕的是,朝廷調王炎回京,幕府解散,陸遊無比憂傷。
乾道八年(1172年),郁郁不得志的陸遊,帶着“衣上征塵雜酒痕”,騎驢入川,歎息自己的命運,難道注定僅僅是一介書生,“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好在,還有這片蜀地的田園與山水,可供安放愁緒。
“何時有餘俸,小築占雲根。”那一刻的陸遊,想要的隻是斜江邊的一座“小築”。
在鶴鳴山:安得仙翁索米術,一生留此弄寒泉
宋代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載:安仁,“取仁者安仁之意。”這個意味深長的地名,會帶給陸遊怎樣的思索?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關于“仁”的價值追求,已伴随每時每刻的呼吸,成為儒者血液裡流淌的文化基因。
不隻是安仁,道教發源地鶴鳴山(也稱鹄鳴山)同樣讓陸遊駐足流連。
史書載,東漢順帝漢安元年,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張陵于大邑縣鶴鳴山,創立“正一盟威”之道(俗稱五鬥米道)。1173年,在張天師羽化千年後,陸遊行遊至此,看到被古柏掩映的道教祖庭,重重殿宇、層層樓閣,彰顯着道門的威儀森嚴。陸遊夜宿道觀,寫下名篇:
夜宿鹄鳴山
西遊萬裡已關天,采藥名山亦宿緣。
老柏幹霄如許壽,幽花泣露為誰妍?
苔黏石磴扪蘿上,燈耿雲房掃榻眠。
安得仙翁索米術,一生留此弄寒泉。
我始終認為,再美的風景,如果缺乏文化的加持和滋養,依然是蒼白、粗粝、簡陋的美。陸遊在大邑,将自然風貌變成審美移情的對象,因景生情,以情入景。在陸遊的筆下,大邑的山山水水獲得了文化意義上的生命,散發出恒久的人文之美。
這首詩中,鶴鳴山在陸遊的墨迹點染下,成為仙氣氤氲、美不勝收之地。請試着想象一下,連綿起伏、白霧缭繞的鶴鳴山,有雙澗環抱,形如展翅欲飛的仙鶴;山中古木森森,蒼翠欲滴,岩縫裡乳泉泠然有聲;雲房被蘿葛遮擋,隐約有道家音樂傳來,細細聽來,恍若仙樂……
這首詩裡有難得的逍遙自在,仿佛詩人卸下重負,回歸自然,與青山、河流、道觀、樹木等默默相對,“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我仿佛看到,他拾階而上,嗅聞着草木馨香,仰頭久久注視着巍峨古柏。他一定想起了《道德經》裡的那一段話:“吾所以有大患者, 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他一定想到了世事無常、造化弄人,想到了生命的虛無,由此發出慨歎:“安得仙翁索米術,一生留此弄寒泉。”
在霧中山:今日蜀中生白發,瓦爐獨試霧中茶
多少輾轉的愁緒,核心都是一顆憂國憂民的心。哪怕正值佳時,滿山的丹萸、黃菊開得絢爛,陸遊卻觸景傷情,郁悶難解。有詩為證:
次韻周輔霧中行
一日籃輿十過溪,丹萸黃菊及佳時。
端居恐作他年憾,聯辔聊成此段奇。
側蹬下臨重澗黑,亂雲高出一峰危。
何時關輔胡塵淨,大華山頭更蔔期。
你看,陸遊一刻也不曾忘記家國之痛。這首賞菊詩,透過一縷幽微的菊香,我們讀到的是他壯志未酬的蒼涼與悲壯,是他一心期盼驅除金人、恢複中原的滾燙之心。
生活畢竟不是一潭死水,美麗的川西大地給詩人彈起了動聽的琴聲。琴聲由許多細節組成。衆所周知,大邑物阜糧豐,山水好、瓷器好、茶好、酒好,曆代各種文獻記錄中屢見不鮮。杜甫客居成都草堂時,就對大邑白瓷心心念念,曾經盛贊:“大邑燒瓷輕且堅,叩如哀玉錦城傳。”
好山好水出好茶,陸遊自然免不了品茗這一生活雅趣。瓦爐中,鮮紅的炭火在跳動,在一縷茶香中,過往的似水年華仿佛全部返青,重新鮮活。鋪一箋素紙,陸遊寫下一首七絕:
九日試霧中僧所贈茶
少逢重九事豪華,南陌雕鞍擁钿車。今日蜀中生白發,瓦爐獨試霧中茶。
陸遊寫過好幾首關于霧中山的詩,如《九月三日同呂周輔教授遊大邑諸山》《山中得長句戲呈周輔并簡朱縣丞》。霧中山,也稱霧山,是大邑縣境内的一座名山,位于從平原到雪山過渡的丘陵山區。
霧中山開化寺是南傳佛教第一寺,古佛彌陀的道場。清同治版《大邑縣志·寺觀》記載:“霧中,大邑之叢林,禅教之總持也。”霧中山山高林密,氣候溫和,四季雲霧缭繞(霧中山之得名,即因“山恒孕霧”),茶樹生長緩慢,茶葉清香遠溢。
霧中山僧人采制的茶葉,在唐宋時期聲名遠播。陸遊接受僧人饋贈之茶,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開罐品飲。茶汽袅袅升騰,在淡苦的滋味中,他憶起少年,每逢重陽舉家郊遊,系着鈴铛的馬車裝飾華美,錦緞彩繪,珠簾熏香。如今年華老去,隻能在偏遠的蜀地,獨自燃爐烹茶,任茶葉在壺中浮沉又緩緩展開,将沸水染成濃濃的茶色,細細啜飲,濃淡甘苦,别是另一番滋味。
故事總是這樣,繁華過後,一杯清茶足矣。
在西嶺雪山:從今惜取觀書眼,長看天西萬疊青
都說茶香醉人何須酒,但是,在天府之地,撫慰詩人的不僅是四時清景與佳茗,美酒佳釀同樣不可或缺。1174年,陸遊50歲,正值知天命之年。
一場秋雨後,野菊花開得更加繁盛,空氣裡彌漫着潮濕的清香。山徑兩邊,每一片草葉上都綴着水珠。陸遊和友人相聚大邑靜惠山上的高秋亭,臨風把酒,痛飲大醉。人生難得幾回醉,總是清醒地活着,太苦太累。
醉眼迷離中,他又聽到了戰馬嘶鳴,還有漫山遍野的擂鼓聲和呐喊聲。此前的八月二十七日,陸遊在蜀州閱兵,重披戎裝,眼前重現曾經的戎馬生活——在大散關一帶的軍旅生活,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親臨抗金前線、力圖實現愛國之志的軍事實踐。這段生活雖隻有8個月,卻給他留下終生難忘的記憶。
想起昔日繁盛的唐都長安,想到被金人蹂躏的三秦父老,他仰天長歎。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在美酒飄香的大邑,那一場醉了又醒、醒了再喝的宿醉,最終化成一首七絕:
高秋亭
三日山中醉複醒,徑歸回首愧山靈。從今惜取觀書眼,長看天西萬疊青。
陸遊看見的“萬疊青”,就是杜甫筆下的“千秋雪”。大邑山川秀美,尤其是經鶴鳴山往上,數十公裡外的西嶺雪山,更是層巒疊嶂,林木蔥茏。杜甫寫過“窗含西嶺千秋雪”,那是詩聖在成都草堂推窗遙望西邊的景象,高高聳立、銀裝素裹的雪山矗立在藍色的天際,閃爍着聖潔的光芒。
陸遊的身心融化在“萬疊青”裡,得以暫時放松和休憩。不知何時,天邊的晚霞燃燒殆盡,那一枚形似耳環的月痕,已經放大、升高,高懸天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因為陸遊,大邑山水獲得了自身獨立的文化生命。山川幸甚,大美存焉。
多年後,耄耋之年的陸遊在《新春感事八首終篇因以自解》中憶起成都:“錦城舊事不堪論,回首繁華欲斷魂。”我相信,無數個午夜夢回裡,陸遊一定還記得大邑,而大邑也始終銘記着陸遊。
【作者簡介】
楊慶珍,四川大邑人。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萬仞山上一杯茶》《馬湖來信》《雪山下的家》。近年來緻力于田野行走、文化踏勘,挖掘曆史人文,用文字留住鄉愁記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