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熱射病的損害

熱射病的損害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2-25 02:08:18

熱射病的損害?5月5日,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教授呂奔團隊在《科學》在線發表研究論文,揭示了熱射病的重要緻死機理——高體溫通過Z-DNA結合蛋白—1(ZBP1)誘發過度的程序性細胞死亡,進而導緻危及生命的彌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與多髒器損傷,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熱射病的損害?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熱射病的損害(熱射病緻死機理找到了)1

熱射病的損害

5月5日,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教授呂奔團隊在《科學》在線發表研究論文,揭示了熱射病的重要緻死機理——高體溫通過Z-DNA結合蛋白—1(ZBP1)誘發過度的程序性細胞死亡,進而導緻危及生命的彌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與多髒器損傷。

近10年來,呂奔帶領團隊一直圍繞危重症的發病機制開展系列研究,在先後揭示膿毒症休克和多髒器衰竭發生的重要病理生理機制、細菌感染誘發凝血反應的機制、膿毒症誘發彌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機制後,終于找到了熱射病緻死機理。

熱射病治療不理想

熱射病又稱“重度中暑”,是一種緻命性急症,病死率高。今年2月發表于《自然》的一篇綜述文章顯示,經典型重症中暑的死亡率高達63.2%。然而,高體溫如何導緻髒器損傷與機體死亡的機制一直不甚清楚。

當前對熱射病患者的治療,一般是先為患者降溫,降溫後患者若出現髒器功能衰竭,再立即進行相應髒器功能保護治療。盡管業界對腎髒、肝髒等髒器功能治療的設備和技術已很先進,但熱射病的治愈率仍較低。

這可能和學術界對熱射病緻死機理的了解不甚清楚有關。既往學術觀點認為,高體溫主要通過物理性損傷導緻組織細胞死亡和炎症反應。在這一觀點的指引下,業内普遍采取降溫和相應髒器支持的方式治療熱射病。

“降溫治療是重症中暑患者救治的第一關鍵點,但即便使其體溫迅速降至正常,患者仍繼發各髒器功能損傷,甚至最後還是死亡了。這提示即使醫生能第一時間為高體溫病人迅速降溫,依然不能阻斷熱射病的病程。”論文第一作者、中南大學博士後袁芳芳說,“我們認為,肯定存在其他某種機制引起熱射病死亡,而不是簡單的物理因素。”

“因此我們團隊進一步探索新的機制,發現程序性細胞死亡在熱射病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論文通訊作者呂奔說。

高溫激活細胞程序性死亡通路

危重症是指病情嚴重且威脅患者生命的綜合征,常由感染、創傷、高體溫等誘發。其中,感染誘發的危重症為膿毒症,造成全球每年1100萬患者死亡。膿毒症與熱射病常表現為全身炎症反應、DIC和多髒器衰竭。

在前期開展膿毒症相關研究中,呂奔團隊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線索。

“我們采用高環境溫度(39℃)與高濕度(60%)制備熱射病小鼠模型時,發現了高體溫通過RIPK3途徑而非HMGB1-caspase-11途徑誘發多種程序性細胞死亡,進而導緻DIC與多髒器損傷。高體溫可誘導肝、肺及腸等器官組織中RIPK3和MLKL的磷酸化,以及caspase-8等凋亡相關蛋白的剪切;敲除RIPK3基因能防止高體溫誘發的炎症反應、DIC、多髒器損傷與死亡。”呂奔說。

團隊随後采用RIPK3激酶失活小鼠、MLKL敲除小鼠及MLKL-Caspase-8雙基因敲除小鼠,證實了高體溫誘導的緻死效應主要依賴RIPK3激酶與其磷酸化底物MLKL介導的程序性細胞壞死,小部分依賴caspase-8介導的程序性細胞死亡。

“也就是說,我們發現高體溫并不是快速直接‘殺死’細胞,導緻細胞物理性損傷,而是激活了細胞的程序性死亡通路。熱應激能直接誘發RIPK3依賴的程序性細胞死亡。RIPK3基因是高體溫誘發炎症反應、多髒器損傷甚至死亡的關鍵。”呂奔說。

既往研究表明,ZBP1為一種細胞内的模式識别受體,能被病毒或宿主來源的Z型核酸活化,在抗病毒感染中發揮重要作用。呂奔團隊通過進一步研究,首次發現ZBP1是熱應激活化RIPK3和細胞程序性死亡的關鍵分子,并介導高體溫誘導的DIC、多髒器損傷與死亡。

“有趣的是,熱應激能誘導ZBP1的表達。生物信息學分析提示,ZBP1基因啟動子上存在熱休克因子1的結合元件。通過突變分析,我們證實了熱應激通過誘導HSF1與ZBP1基因啟動子的結合來增強ZBP1的表達。”呂奔表示,這些發現颠覆了此前業界認為熱射病是“高體溫通過物理性損傷導緻組織細胞死亡和炎症反應”的觀點。

細胞内存在“溫度感受器”

202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表彰了“溫度和觸覺感受器的發現”。其中,美國學者戴維·朱利葉斯團隊發現辣椒素受體TRPV1為一種能被熱應激活化的膜離子通道,揭示了機體感知高溫的機制。

呂奔團隊發現,僅ZBP1的表達不足以導緻RIPK3的活化與細胞程序性死亡。他們在探讨熱應激如何活化ZBP1的過程中發現,高溫誘導的ZBP1活化不依賴其對Z型核酸的識别。ZBP1蛋白含有Za結構域與RHIM結構域。其中,Za結構域的主要功能是識别病毒或宿主來源的Z型核酸。

既往學術觀點認為,Za結構域與Z型核酸結合是ZBP1活化的必要環節。然而,該團隊通過構建一系列ZBP1突變體發現,熱應激誘導的ZBP1活化依賴RHIM結構域,而并不依賴Za結構域。雖然Za結構域缺失的ZBP1完全不能被病毒感染所激活,但它仍能夠介導熱應激誘發的RIPK3活化與程序性細胞死亡。這一發現打破了學術界對ZBP1的認識,揭示了ZBP1活化新機制。

“戴維·朱利葉斯團隊發現細胞膜離子通道‘溫度感受器’,我們的研究明确提示了細胞内也可能存在另外的‘溫度感受器’,當受到熱應激時能誘發ZBP1與RIPK3依賴的程序性細胞死亡。該生命現象雖然可能在抗感染免疫中發揮保護作用,但在持續性高體溫作用下可誘發過度的細胞程序性死亡,最終引起DIC、炎症反應、多髒器損傷乃至死亡。”呂奔表示。

論文審稿人認為,“這個研究非常重要,且數據清晰明确”“這是一個全新且非常重要的發現,揭示了引起熱射病病程的新機制”。

“在該項研究中,我們揭示了熱射病發病機制的新理論,并創新地将臨床與科研深度結合,基于多學科交叉進行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上的全新嘗試。”呂奔說。

這項研究有望找到潛在的藥物幹預靶點,為熱射病等危重症的防治提供了重要思路。呂奔表示,下一步,團隊将緻力于揭示細胞内“溫度感受器”的具體成分和和活化機制,探索未來熱射病防治策略。

記者 王昊昊 通訊員 李珊

來源: 中國科學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