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秋不入秋心已入秋

秋不入秋心已入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1 23:57:10

秋不入秋心已入秋(秋已居半晝夜平分)1

導語

疫情之後,不少人說對時間的概念和以前不一樣了,但出去走走就會發現,大自然依舊按照它的步調四季輪回呢。這不,時間一晃,今天已經是秋分時節了。秋分有什麼樣的解釋?我們該如何享受生活?一起來看看吧。

秋分的含義

就在今天,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六個節氣——秋分。秋分的“分”有兩層含義,你知道嗎?

在秋分這一天,意味着晝夜平分,白天和黑夜等長,都是12個小時;另一層含義則是因為秋季始于立秋,結束于霜降,而在秋分這一天,恰好處于從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中間點,平分了秋季。所以一直也有一個說法,那就是“時值二分,日夜兩平分。”

秋不入秋心已入秋(秋已居半晝夜平分)2

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走過了一半的秋,《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形象的講述着秋分的特色。“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金風送爽,雁字橫秋。草木染黃,涼蟾光滿。落花聽雨,折桂香遠。石榴滿坼,木樨清露,别有微涼。”

秋分之後,意味着秋色更加濃郁了。

物候的轉換

秋,不僅是收獲的季節,也是讓人心生感慨的時節。我們從秋分物候就能感知到春秋的輪回。

一候雷始收聲。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而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二候蟄蟲坯戶。就是說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細土将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

秋不入秋心已入秋(秋已居半晝夜平分)3

三候水始涸。《禮記》注解說:“水本氣之所為,春夏氣至,故長,秋冬氣返,故涸也。”意思是說秋分時節降雨逐漸減少,天氣開始變得幹燥,水汽蒸發快了,所以湖泊與河流的水量也變少,一些沼澤、水窪甚至變得幹涸。

雷始收聲,蟄蟲坯戶、水始涸,這三個物候特征讓我們看到陰陽力量的此消彼長,看到了屬于這個季節的寂靜與寥落。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當内心的思緒遇到季節的寒涼逐漸就轉化成一種情緒,這就是中國人說的,“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時節的詩意

秋分,它平分了晝夜,平分了秋季。在這特有的富于哲思的平衡時光裡,看看天地萬物,季節的轉變,想想我們生活中所遇與所求,我們該如何讀懂季節的語言、我們該如何理性思考,來平衡心底的詩意呢?

秋不入秋心已入秋(秋已居半晝夜平分)4

“物皆著我之色彩”,秋色引秋思。當宋玉在《九辯》中留下的“悲哉,秋之氣也”之後,悲與愁似乎就成了秋的色調與情緒,秋也極易讓人思緒萬千。

清代詩人趙翼描繪了秋風的不解人情,“最是秋風管閑事,紅他楓葉白人頭”;北宋文學家範仲淹筆下的秋景寥廓蒼茫讓人神往,“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唐代詩人杜甫見景抒情,我們在“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濁酒杯。”中感受蕭瑟秋景帶來的沉痛。

而唐代詩人劉禹錫一反長調,另辟蹊徑,寫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我們從詩中看到了秋的美好,佩服詩人的胸襟與非凡之餘,也感受到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和哲思意蘊。

秋不入秋心已入秋(秋已居半晝夜平分)5

中國哲學講究切勿“過猶不及”,萬事萬物都講究陰陽平衡。在這個充滿智慧、富有平衡意味的節氣之中,願朋友們可以用一種辯證且理性的思維去看待生活與自己,在忙碌中為自己和自己愛的人設計些小小的儀式感,為生活裝點獨特的情趣,也學會在高壓中進行自我調解與舒緩,在不确定性中修身養性,在秋分探尋屬于自己那份詩意的平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