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體驗蘇繡傳承非遺

體驗蘇繡傳承非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17 02:42:52

吳羅展吳韻,非遺紙上現。7月2日下午,由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主辦的《吳羅》新書發布會在第十二屆江蘇書展的江蘇精品館舉行。

體驗蘇繡傳承非遺(從指尖非遺到紙)1

該書由蘇州非遺吳羅織造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高級工藝美術師李海龍和蘇州作家吳眉眉共同撰寫,以大量的圖片及文獻資料為佐證,普及性和專業性兼有,在幫助讀者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絲綢文明的同時,将李海龍在吳羅織造方面三十年來的工作經曆和研究成果結集成冊,不但填補了國内外吳羅研究的空白,也為吳羅織造技藝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體驗蘇繡傳承非遺(從指尖非遺到紙)2

攝影:倪黎祥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創新性地采用了工藝大師和作家聯合撰寫的方式,使得圖書内容和文字描述兩方面更加專業、準确,值得後續出版圖書借鑒和推廣。新書發布會上,李海龍表示,在過去幾十年的實踐中,他深刻感受到了除言傳身教之外,非遺傳承也應當充分總結經驗、編繪出一套相關的理論,才能讓非遺得到更好、更廣泛的傳承。

體驗蘇繡傳承非遺(從指尖非遺到紙)3

攝影:倪黎祥

蘇州的織羅技藝有着悠久曆史,草鞋山遺址出土的紋羅織物殘片是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羅。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王亞蓉評價道:“就當代需求而言,類似于《吳羅》這樣能夠盡到普及中國傳統絲織技藝、文化的書籍尚不夠多。對于讀者來說,李先生所使用的圖文并茂的方式,以及對所提供的織物工藝技術的解讀,将極大地輔助大家接近和了解中國的絲織文化及像景藝術。”

“羅”原是指一種織造方法,後專指用此類方式編織的絲織品。以蘇州為中心的太湖流域,素有“絲綢之鄉”美稱,所産的絲羅因其精湛的絞經工藝在曆史上享有盛譽,被人稱之為“吳羅”。

吳羅織物由合股絲以經緯絞合的方式織成,具有質地較薄、手感滑爽、花紋美觀、兼有透氣性等特點,曆代被視為絲綢珍品。由于工藝複雜、耗工費時、價格不菲,大多為皇家官衙制作服飾、簾幕帳帷、屏風櫚扇等所用,具有極高的曆史文化價值、藝術審美價值、科學認識價值和經濟開發價值。吳羅織造技藝還具有系列性的特點,目前,光福鎮有素羅、橫羅、直羅、對應連股羅、四經鍊式羅、二經三經至八經絞花羅、芝麻花羅、實地花羅、亮地花羅、紋羅、妝花羅、繡花羅、挖花羅、漆紗羅、镂金羅等技藝。

體驗蘇繡傳承非遺(從指尖非遺到紙)4

吳羅織造技藝複雜、高超,織物品質卓越、典雅,以至于有些結構複雜的織造技藝曾失傳數百年之久。《吳羅》的作者李海龍是吳羅織造技藝大師。三十多年來,在師徒世襲的傳承下,他緻力于對宋錦、吳羅、漳絨、缂絲等傳統絲織技藝的研究,特别是對“羅”的保護與傳承投入了大部分的精力,曾為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絲綢博物館等修繕、複制文物,也為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 深圳大運會、南京十運會等定制禮品及收藏品。

體驗蘇繡傳承非遺(從指尖非遺到紙)5

“古代的吳羅織造一直采用純木機全手工、腳踏手拉式傳統方式,效率低、成本高,質量品種有缺陷,與現代紡織電氣化、自動化、智能化生産完全分屬 ‘兩個世界’。”李海龍介紹,這種生産工具和生産方式的落差,使吳羅在内的非遺傳統技藝傳承一度陷入生存危機。困境面前,李海龍從生産工具入手,大膽嘗試傳統織羅木機的高新技術改造,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在上千次小試、中試後,終于用機電一體化、自動化裝備替代了傳統手工織羅,讓生産的效率明顯提高,質量提升,品種進一步豐富,新的産品功能和應用領域增加,可以滿足更多個性化的審美需求。“科技創新讓吳羅這古代王公貴族專享的珍品走進了尋常百姓家,相信随着中國風、民族潮的崛起,吳羅産品能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李海龍說。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顧秋萍

校對 王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