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方便分析,先概括梳理下1000年來,京津冀地區區劃沿革。
宋金時期燕趙地區的州軍混亂,所以元朝時期為了方便管理,進行了調整,建立了路級的區劃。延續到元明時期,除了大都路(順天府)以外,冀東有永平路(府),冀中有河間路(府)、保定路(府)、真(正)定路(府,今天之石家莊),冀南有順德路(府)(今天邢台)、廣平府(今天邯鄲)、大名路(府)。後從河間府分出天津府,因清東西陵的關系從永平、保定分出遵化、易州兩直隸州,在正定府東部增設深、冀兩直隸州,另外在冀中地區還增設了趙、定兩直隸州。再後來天津府逐漸演變為天津地區、天津直轄市(當然天津的縣多一半是屬于順天府的)、河北省廊坊市和滄州市,滄州市的另一半主要繼承的是河間府。深、冀兩直隸州逐漸演變為今天的衡水市。大名府則消失在曆史洪流中,隻有河南的濮陽還有大名府的一點影子。
冀東地區秦皇島、唐山兩個新城市的崛起取代了永平府(盧龍)和遵化州。冀北地區,明清時期一直是農耕和遊牧民族交錯帶,因其戰略位置重要,曾幾何時也是省級大哥,張家口的前身是宣化府和口北三廳,承德府在清朝時候曾作為帝國陪都的地位。
冀中南地區保定、石家莊(正定)、邢台、邯鄲(廣平)元明的時候就是路、府的地位,而冀東南和沿海地區的秦、唐、滄和廊坊、衡水則經過了幾百年的演變聚合。
明清時期京師(直隸)的府(直隸)州現在完全消失淪落為縣的是定、易、趙三州和大名府(滄州可以認為是河間府遷治,冀東秦唐可以認為是永平、遵化遷治)。定、易主要是并入保定。趙州則分别入石家莊、邢台,大名府則為冀魯豫三省瓜分,今天邯鄲主要是舊廣平、大名的屬地。
解放初期,京津冀範圍内存在兩個直轄市、3個省,3個省會,通州、天津、唐山、承德、張家口、保定、定縣、石家莊、衡水、滄州、邢台、邯鄲共12個專署,但衡水、定縣存在沒多久就撤銷了,所以20世紀50年代末,河北省範圍内有2個直轄市10個專屬(通州、天津、唐山、承德、張家口、保定、定縣、石家莊、衡水、滄州、邢台、邯鄲)比現在還少一個衡水(冀東地區可以認為是天津專區翻牌為廊坊,秦皇島占用了通縣的指标)。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通州并入北京,天津市直轄下放給河北省做省會,與天津專區合并(在市、專合并以前天津、滄縣兩專區已經合并),撤銷邢台專區分别并入邯鄲、石家莊,一下子幹掉一個直轄市四個專區(通縣、天津、滄縣、邢台),至此解放初的12個專區已經被消滅一半。
京津冀地區隻剩下一個直轄市和一個省,省轄7個專區(市):冀東,天津、唐山,冀中南,邯鄲、石家莊、保定,冀北,張家口、承德。
六十年代初,邢台、滄州、衡水專區相繼恢複,省轄專區(市)的數量達到10個,天津重新成為直轄市的時候,留在了河北省一部分縣——即廊坊地區(可以看為地市分設),河北省仍然轄10個專區,京津冀有2個直轄市一個省,10個省轄專區。
80年代初,唐山專區分為唐山秦皇島兩個地級市(也可以看為地市分設),至此河北11地市的框架形成。在八十年代設立地級市的浪潮中,除了已經成為地級市的唐、秦和成立較晚、規模較小的衡水、廊坊(可以看作是天津地區的分設)地區外,其他地區都經曆了地市分設、地市同城、地市合并的過程。曾經存在過石家莊、保定、張家口、承德、滄州、邢台、邯鄲七對地市同城分設,更有甚多達省轄18地市,但存在時間并不長,也就10幾年,九十年代以後都相繼地市合并,而後撤地設市的廊坊、衡水則直接整地改市、市改區一步到位。
進入21世紀,11個地級市為了縮小城市發展和城鄉二元化,進行了轟轟烈烈的縣區調整,撤縣設市,2017年4月國家戰略的雄安新區設立,讓原本激烈的冀中地區再掀波瀾。京津冀3 2區域格局形成。
回顧曆史,我們理清脈絡,下篇繼續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