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自己會說話142(也)
關于“也”字,解讀衆說紛纭。
《說文解字》的解讀,筆者也認為存在一定的問題。
我們就從古代的“也”字的寫法說起:
從形态上看,上述各種各樣的解讀或許有道理,但再進一步細想:“也”字為什麼會發“ye”這個音呢?
“野、爺、耶、業、夜、頁、葉”,等等,這些同音或者近音字,應當有相同或相近的内涵意義。
仔細揣摩的話,它們大都有“從某一點向外延展”的意象。
比如“爺”,是指祖輩某一人,往下“開枝散葉”。
“野”,是指遠離人居住的村落,遠到耕作的田地以外的地方,即被稱為“野”。
......
“也”字從形态上看,都源自“口”,而且這個“口”還加了一“橫”表示“一切”之義;然後向上下方向“延展”一條彎曲的“線條”。這個“口”應為說話之“口”,從上至下的“延展線”,指的應是“口”所說一切之内容的延續,也就是“語氣”。
明白地說,“也”字造字時就以“語氣詞”的面目來“造”的。由于起始時“語氣表達”方式所限,隻能以“也”一字來表現,所以其最初使用一定是最為廣泛的。這就是 “也”字成為“之乎者也”即文言文中的“突出代表”的原因。
至于“也”字在使用中有引申為“與此相同相似”之意義,同樣因于“語氣在任何句式中都存在”。如“你有我也有”的“也”字用的就是引申義。
因為“也”在口頭可以表達“一切語氣”,故其在古代使用也太普遍。以至于今天我們用以表達“語氣”的方式方法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其原來表達“語氣”的功能弱化到了将近“沒有作用”之際,而将其引申義(你有我也有之“也”)當作了主要涵義。這可能也是許多解讀存在“誤解”的原因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