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口铄金,積毀銷骨原指衆口所責,雖堅如鐵石之物,亦告熔化;毀謗不止,令人難以生存,而遭毀滅。後喻輿論作用極大,衆口一詞,積非成是;流言可畏,能颠倒是非,置人于死地。
成語出處《國語·周語下》:“衆口铄金。”韋昭注:“铄,消也,衆口所毀,雖金石猶可銷也。”
明姜南《投甕随筆·逐日表語》:“昔日位居黃閤,衆口铄金;此時身謝朱崖,蔓草萦骨。”
漢焦贛《易林·萃之巽》:“衆口銷金,愆言不驗。”亦省作“衆铄”。
宋王禹偁《谪居感事》詩:“衆铄金須化,羣排柱不支。”
《史記.張儀列傳》:“臣聞之,積羽沉舟,群輕折軸,衆口铄金,積毀銷骨,故願大王審定計議,且賜骸骨辟魏。”
《漢書.鄒陽傳》:“昔魯聽季孫之說逐孔子,宋任子冉之計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辯,不能自免于讒谀,而二國以危。何則?衆口铄金,積毀銷骨也。”
衆口铄金的近義詞讒口铄金、三告投杼、聚蚊成雷、三人成虎、人言可畏、三人市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