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愁帽、蕩秋千、放燈、熬粥、祭祖等。
1、扔愁帽: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靜之時進行。各家和戶的大人、孩子,臨睡前,都把頭上戴過的舊帽子或舊頭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掃街道時,再清掃到牆旮旯裡,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靈火”時燒掉。可以扔掉一年的舊愁,迎來一年的新喜。
2、蕩秋千:時節自正月初十搭秋千架開始,蕩秋千的高潮卻是在正月 十四、十五兩日。每逢元霄佳節前後,邯鄲西部一帶的百 姓便家家産戶搭起秋千架,老老少少的人們與青壯年人一 同蕩秋千。至此時,每個村鎮還将自行或與相鄰村鎮舉行 蕩秋千比賽,這個習俗倒頗有些象朝鮮民族的習俗。
3、熬粥:臘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戶戶均要熬粥,稱臘八粥。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家家戶戶要掃庭院,這一天被稱為"過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擺酒宴,祭竈王爺。大年初一互相拜年,共歡同樂,初二請姑爺、姑娘回門、初三會親家,初四會朋友,初五春節高潮結束。正月十五上元節,也稱元宵節,人們耍龍燈、舞秧歌、踩高跷、玩獅子、晝夜盡歡。
4、放燈: 衡水北部的深州、武強、安平三縣,元宵節都有“放燈”的習俗, 在深州,正月十五俗稱“小年”。舊時,這一天各家各戶要張燈結彩, 中午吃饅頭、肉菜,放鞭炮。人們互相宴飲,夜不為禁。這天晚上, 人們用黃米面做成燈盞,用麥莛作燈撚,蘸食用油點着,散放在屋内 屋外的角角落落有人把燈在自己或其他親屬的頭頂、四肢放一放,據 說可以消災祈福,這叫“散燈”或“祭燈”,也叫“十五的神燈 正月十六,人們步行到寺廟上香或遊玩,叫“散百病婦女在這一 天回娘家,中午一般吃餃子晚上用鋸末、香頭做成燈放在屋旁、路邊、 水坑邊,叫“放燈”,也有“十六的鬼燈”之說 安平民間,正月十五又名“燈節”,也叫“過十五”或“過小年 中午吃肉菜,晚上挂紅燈籠,放鞭炮年畫“放燈” 年畫“放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