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位于今廣東江門新會區南約50公裡的崖門鎮,銀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漲退的出入口。因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對峙,延伸入海,就像一對半開半掩的大門,故又稱崖門。1279年,即南宋祥興二年,元朝至元十六年,年初,南宋軍隊與元朝蒙古軍隊在此海域進行了一場具有決戰意義的激烈海戰,這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大規模海戰,這就是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
崖山一戰是中國曆史的重要轉折點,此戰,南宋殘餘勢力全軍覆沒,徹底敗亡,元朝統一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南北對峙的局面。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遊牧少數民族所征服,傳承了數千年的華夏文明由此産生斷層,其深遠影響延續至今。趙宋亡,蒙元興。自1271年始,忽必烈改國号為“大元”,傳十一帝,統治中國長達九十八年之久,這就是所謂“崖山之後無中華”,這句話源自明末清初錢謙益的《後秋興之十三》: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更無魚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槎?望斷關河非漢幟,吹殘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無歸處,獨倚銀輪哭桂花。借詩言志,表達其對故國的無限思戀之情。
1279年初,對于漢民族來說,這是昏天暗地的日子,我們可以透過史料記載來了解這場慘烈的戰争。《宋史·本紀》:(元至元)十六年正月壬戌,張弘範兵至崖山。庚午,李恒兵亦來會。世傑以舟師碇海中,棋結巨艦千餘艘,中舻外舳,貫以大索,四周起樓棚如城堞,居昺其中。大軍攻之,艦堅不動。又以舟載茅,沃以膏脂,乘風縱火焚之。艦皆塗泥,縛長木以拒火舟,火不能爇。二月戊寅朔,世傑部将陳寶降。己卯,都統張達以夜襲大軍營,亡失甚衆。癸未,有黑氣出山西。李恒乘早潮退攻其北,世傑以淮兵殊死戰。至午潮上,張弘範攻其南,南北受敵,兵士皆疲不能戰。俄有一舟樯旗仆,諸舟之樯旗遂皆仆。世傑知事去,乃抽精兵入中軍。諸軍潰,翟國秀及團練使劉俊等解甲降。大軍至中軍,會暮,且風雨,昏霧四塞,咫尺不相辨。世傑乃與蘇劉義斷維,以十餘舟奪港而去。陸秀夫走衛王(趙昺)舟,王舟大,且諸舟環結,度不得出走,乃負昺投海中,後宮及諸臣多從死者,七日,浮屍出于海十餘萬人。楊太後聞昺死,撫膺大恸曰:“我忍死艱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爾,今無望矣!”遂赴海死,世傑葬之海濱,已而世傑亦自溺死。宋遂亡。《宋史·陸秀夫傳》: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衛王舟,而世傑、劉義各斷維去,秀夫度不可脫,乃杖劍驅妻子入海,即負王赴海死,年四十四。翰林學士劉鼎孫亦驅家屬并辎重沉海,不死被執,搒掠無完膚,一夕得脫,卒蹈海。鼎孫字伯鎮,江陵人,進士也。
《宋史·張世傑傳》:明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帥張弘範等兵至崖山,或謂世傑曰:"北兵以舟師塞海口,則我不能進退,盍先據海口。幸而勝,國之福也;不勝,猶可西走。"世傑恐久在海上有離心,動則必散,乃曰:"頻年航海,何時已乎?今須與決勝負。"悉焚行朝草市,結大舶千餘作水砦,為死守計,人皆危之。已而弘範兵至,據海口,樵汲道絕,兵茹幹糧十餘日,渴甚,下掬海水飲之,海鹹,飲即嘔洩,兵大困。世傑率蘇劉義、方興日大戰。弘範得世傑甥韓,命以官,使三至招之,世傑曆數古忠臣曰:"吾知降,生且富貴,但為主死不移耳。"二月癸未,弘範等攻崖山,世傑敗,走衛王舟。大軍薄中軍,世傑乃斷維,以十餘艦奪港去。後還收兵崖山,劉自立擊敗之,降其将方遇龍、葉秀榮、章文秀等四十餘人。世傑複欲奉楊太妃求趙氏後而立之,俄飓風壞舟,溺死平章山下。
《元史·張弘範傳》:十六年正月庚戌,由潮陽港發舶入海,至甲子門,獲宋斥候将劉青、顧凱,乃知廣王(趙昺)所在。辛酉,次崖山。宋軍千餘艘碇海中,建樓橹其上,隐然堅壁也,弘範引舟師赴之。崖山東西對峙,其北水淺,舟膠,非潮來不可進,乃由山之東轉南入大洋,始得逼其舟。又出奇兵斷其汲路,燒其宮室。世傑有甥在弘範軍中,三使招之,世傑不從。甲戌,李恆自廣州至,授以戰艦二,使守北面。二月癸未,将戰,或請先用砲。弘範曰:“火起則舟散,不如戰也。”明日,四分其軍,軍其東南北三面,弘範自将一軍相去裡餘,下令曰:“宋舟潮至必東遁,急攻之,勿令得去,聞吾樂作乃戰,違令者斬!”先麾北面一軍乘潮而戰,不克,李恆等順潮而退。樂作,宋将以為且宴,少懈,弘範舟師犯其前,衆繼之。豫構戰樓于舟尾,以布幙障之,命将士負盾而伏,令之曰:“聞金聲起戰,先金而妄動者死!”飛矢集如蝟,伏盾者不動。舟将接,鳴金撤障,弓弩火石交作,頃刻并破七舟,宋師大潰。宋臣抱其主昺赴水死。獲其符玺印章。世傑先遁,李恆追至大洋不及。世傑走交趾,風壞舟,死海陵港。其餘将吏皆降。嶺海悉平,磨崖山之陽,勒石紀功而還。
曆史如此殘酷,令人不忍卒讀,然而,這卻是真實存在的。崖山一戰,宋軍在軍隊和戰船數量上是占大優勢的,為何會以慘敗告終?這跟統帥張世傑在戰略戰術上存在失誤有一定的關系,沒有充分利用有利條件,把戰争打活,而是作繭自縛,以緻造成被動挨打的局勢,考慮不夠周詳。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宋軍的活路被元軍封鎖堵死,供水,柴火等後勤補給被截斷,宋軍隻能被逼生飲海水,粗吃幹糧,時間一長就支持不住了,漸漸沒了戰鬥意志,失去戰鬥力。“弘範兵至,據海口,樵汲道絕,兵茹幹糧十餘日,渴甚,下掬海水飲之,海鹹,飲即嘔洩,兵大困。”、“出奇兵斷其汲路,燒其宮室。”這樣,宋軍失敗也是必然的。雖然此場海戰宋軍存在失誤,然而,全體軍民甯折不彎,保存了民族氣節。決戰後第二天,二月七日,海上浮屍十餘萬。“會暮,且風雨,昏霧四塞,咫尺不相辨。”當時,正值傍晚,風雨交加,到處彌漫着濃霧,即使近在身邊也難以辨認。陸秀夫找到少帝的船上,因為少帝的船比較大,居于中間位置,且各船互相環結,陸秀夫考慮到逃不掉了,就把妻子、孩子全部趕下海,然後自己背着小皇帝投海,後宮及諸臣等人也陸續跟随跳海殉國,痛心,慘烈!南宋諸臣、軍民對國家民族之忠,感天動地,值得後人銘記。
崖山海戰時,元帥張弘範企圖讓文天祥勸降張世傑等人遭拒。當時文天祥作為元軍俘虜,在元軍船上親眼目睹了這場海戰的全過程,其痛心疾首,恸哭不已。過後寫下了《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為之詩》:
長平一坑四十萬,秦人歡欣趙人怨。
大風揚沙水不流,為楚者樂為漢愁。
兵家勝負常不一,紛紛幹戈何時畢。
必有天吏将明威,不嗜殺人能一之。
我生之初尚無疚,我生之後遭陽九。
厥角稽首并二州,正氣掃地山河羞。
身為大臣義當死,城下師盟愧牛耳。
間關歸國洗日光,白麻重宣不敢當。
出師三年勞且苦,隻尺長安不得睹。
非無虓虎士如林,一日不戈為人擒。
樓船千艘下天角,兩雄相遭争奮搏。
古來何代無戰争,未有鋒蝟交滄溟。
遊兵日來複日往,相持一月為鹬蚌。
南人志欲扶昆侖,北人氣欲黃河吞。
一朝天昏風雨惡,炮火雷飛箭星落。
誰雌誰雄頃刻分,流屍漂血洋水渾。
昨朝南船滿崖海,今朝隻有北船在。
昨夜兩邊桴鼓鳴,今朝船船鼾睡聲。
北兵去家八千裡,椎牛釃酒人人喜。
惟有孤臣雨淚垂,冥冥不敢向人啼。
六龍杳霭知何處,大海茫茫隔煙霧。
我欲借劍斬佞臣,黃金橫帶為何人。
【歡迎關注、分享,謝謝閱讀。文章首發,圖片來源于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