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和米橫行市場,二十斤中隻有一斤真米
臨近2019年,黑龍江省五常市志廣鄉靠山屯村村民邵明家中仍堆積着百餘袋當年10月收割的稻谷。這些稻谷在經曆脫殼、打磨後,将變為著名的五常稻花香大米。由于這幾十噸稻谷尚未賣出,邵明對此感到憂慮和不解,“往年很好賣,2018年卻一直沒人收,種稻子的錢很多是貸款,還貸都成了問題”。
五常市優質的“五常大米”早已家喻戶曉,特别是近兩年知名度最高的五常稻花香米,已經成為當地的一張名片。但2018年,往年并不愁賣的稻花香米卻在當地出現了滞銷,一些糧農的稻花香米至今還沒有賣出去。
吊詭的是,在當地糧農出貨難的同時,市場對“五常大米”的需求卻十分旺盛。據估算,市面上打着“五常大米”名号銷售的大米規模可能達1000萬噸,而五常市每年大米産量隻有50萬噸左右,也就是說,保守測算的話,市面上每20斤“五常大米”中可能隻有1斤真正出自五常。
五常市政府已經持續推出保護五常大米地理标志品牌及規範整頓市場的各項舉措,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市場的複雜局面暫時難以解決。
受到市場變化的影響,市場上已經出現“調和米”,即摻假的五常大米,影響了米業公司對本地稻米的收購量。2018年的氣候異常,導緻稻米質量下降,也成為滞銷原因之一。
邵明的遭遇并不是個案。第一财經1℃記者在五常市水稻主産區的民意、志廣、龍鳳山等鄉鎮采訪發現,各村均有一些種糧戶至今也沒有把收割下來的稻谷賣出去。主要原因是當地糧農在銷售渠道上沒有話語權,而作為主要渠道的米業公司則突然降下了收購量和收購價格。
1℃記者近日在五常市稻花香主産區采訪發現,盡管當地大米産業已經發展多年,但糧農所種植稻谷的銷售渠道隻有本地米業公司和一些種植合作社。其中,水稻種植合作社分布最廣,目前,五常市的水稻種植合作社數量超過千家,遍布全市各個鄉鎮,所采用的銷售方式是直接從糧農手中收購,再加工、包裝後銷售到外地。但絕大多數合作社的規模均不大,很多甚至是幾戶糧農自發成立,經營方式松散,僅為開拓自己銷售渠道而成立,銷售量完全無法與同樣遍布全市的300多家米業公司相提并論。因此,米業公司一向是當地稻米銷售的最主要渠道,擁有較強的話語權。
在上述鄉鎮的農戶反饋的情況裡,他們均表示往年并不愁賣,基本上在每年10月收割完畢後,就被本地的米業公司收購走,價格在每斤2.7元左右,但2018年突然出現了滞銷。米業公司給糧農的主要理由包括:水分偏大、用量下降、出米率過低等等。
五常市志廣鄉某農業合作社負責人林剛告訴1℃記者,稻花香這個品種有其特殊生長問題,例如出米率不高、易倒伏等等。2018年雨水偏多,增高了倒伏率,導緻稻米的水分偏高,整體質量不高,影響了銷售。
的确,五常稻對積溫、水質、土壤等因素有很高的要求。這些都會造成稻米口感的差異性,最終形成價格差異。
另一農業合作社負責人黃生則告訴1℃記者,根據他調研掌握的情況,雖然當地糧農在種植方面确實都經驗豐富,但還是有一些新的種植問題讓他們一時難以解決,例如一些土地的肥力已經在下降,自然影響稻米的質量。
面對2018年突然出現的市場變化,也有一些五常當地糧農表現出惜售情緒。
前述五常本地糧農給1℃記者算了一筆賬,從多年種植實踐來看,每大畝(注:東北地區将1000平方米稱為大畝,并習慣以此作為土地計量單位)的最高産量在1300斤左右,每斤售價按2.7元計算,毛收入為3500元左右。刨去種子、化肥、育苗、脫粒、人工等開銷,每大畝最終能獲利1800多元。但如果是承包地,還要刨除每大畝1200元左右的承包費,最終每大畝獲利僅有六七百元。而2018年米業公司開出的收購價低,有的甚至隻有每斤2.1元,按這個價格算下來,每畝獲利甚微,加上2018年減産,可能都要賠錢了。因此,他們不願意賣掉2018年的收成。
黃生說,近兩年,傳統的種植方式所出産的稻米價格實際并不高。已經有一些合作社在引導農戶種植有機稻花香等更高端的品種,這些品種制成成品米,在市場上已經賣出每斤數十元的價格。
“調和米”與20倍假冒貨
對于米業公司給出的理由,當地農戶普遍認可特殊氣候造成稻米水分過多、出米率偏低等客觀因素,但認為所謂“用量下降”的說法缺乏說服力,實際上其背後也真是大有玄機。
當地糧農告訴1℃記者,米業公司從外地購進其他稻米,摻進五常稻花香中進行銷售,且使用量越來越大,也導緻了對本地正宗稻花香的收購量下降,所以糧農的正宗稻花香出現滞銷。這種摻雜的産品被業内稱為“調和米”,在五常當地并不是秘密。
1℃記者從當地一些米業公司知情人士處獲悉,米業公司并非一開始就願意摻假,但随着近幾年稻花香米的名氣越來越大,市場的需求量旺盛,因此“迫于無奈”收購外地水稻摻進本地稻花香中,按稻花香米進行銷售,“客戶的問題會提得很細,比如七成真三成假、真假各一半,比例不同,價格也不同”。
一些當地業内人士辯稱,“調和米”是五常大米市場定位變化的産物,是消費層次變化的一種體現,因為純正的稻花香米種植、收購和加工成本都很高,最終的市場售價也必然高,一般消費者可能消費不起。“調和米”如果按照五常稻花香米銷售出去,外地的消費者也很難分辨出真假,價格卻肯定低于純正的稻花香。所以,“調和米”就應運而生了。
“正宗、不摻假的五常稻花香米,價格一定高”,林剛告訴1℃記者,正宗稻花香的收購價在每斤2.5元左右,再算上加工、包裝和銷售成本,最低的出貨價也在每斤6元左右。在市場上賣到每斤10元乃至更高,也是常見現象。在他看來,當地的300多家大小米業公司,經營時間最少也有十餘年,其實為五常大米整體知名度的提升做了很大貢獻。米業公司掌握銷售渠道,但其經營的畢竟是商品,糧食行業本身的利潤不高及當地稻米産量有限的情況下,必須要靠擴大銷量來創造更多效益,但肯定會造成産品質量下降。
客觀而言,當地對于五常稻花香及五常大米的質量一直有嚴格管理和要求,不是正宗的稻花香,不得使用“五常稻花香”或“五常大米”等顯著字樣,而使用“珍品米”、“東北大米”等字樣,但因為産地是五常,外地消費者也會認為是地道的五常大米,這也成為當地米業公司熱衷于推廣“調和米”的主要動力。
1℃記者注意到,2018年12月5日以後,五常市政府持續發布公告以及開展專項行動,整頓、規範當地米業市場,所采取的行動中包含了嚴厲打擊使用域外水稻冒充五常大米的違法違規行為。為了防止企業在五常大米中摻雜普通大米欺騙消費者,五常市投入100多萬元從德國購買了最先進的光譜檢測設備,如果五常的稻花香大米混雜了其他地區的大米,這台設備通過光譜很容易就能監測出來。當地政府還明确,一旦發現企業摻混造假,就一次性踢出整個溯源平台,不再允許生産五常大米。
不過,通過五常市政府所公布的信息來看,作為當地最重要稻米收購渠道的諸多米業公司,确實存在收購外地水稻冒充五常大米的情況。
不僅五常當地的米商自己熱衷于銷售“調和米”,五常大米也在原産地之外被廣泛假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