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18國際博物館日,海都記者訪問了泉州各大博物館,選出多件藏品與你分享,它們幾乎都稱得上各館的“鎮館之寶”。
不過好東西實在太多,無法一一呈現,更多館藏好物在各大博物館裡等你親自去挖掘。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推薦文物:泉州灣宋代沉船
泉州海交館成立于1959年,擁有國家一級文物138件套。在泉州可是博物館中的“老大哥”。它視若至寶的,便是這艘驚現于世的泉州灣宋代沉船。
1973年,這艘中國海船在泉州灣後渚港附近的海灘上被發現。出土時,沉船身長24.20米,體寬9.15米,其實700多年前的它,長有34米,寬11米,是一艘載重量200噸左右的中等遠洋木帆船,屬于曾馳騁海上絲綢之路大名鼎鼎的典型的福建尖底海船。
宋朝時,泉州可謂“市井十洲人”,這艘船不知運載過多少中外人物,又滿足了多少世界人民對貿易品的需求。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推薦文物:古鐵鐘
閩台緣博物館内陳列着一口古鐵鐘,1米高,上面镌刻着46個蘊含着美好生活向往的商号名字:“振泰号”、“裕成号”、“泰源号”等。鐵鐘身鑄陽文“泉郡南關外浯江鋪塔堂鹿港郊公置”,末署“道光十七年歲次丁酉陽月 毂旦”。
這是一件珍貴的國家一級文物。鐵鐘鑄造于清代道光年間的1837年,原本在泉州南門外的郊行裡,見證了泉台郊行林立的盛況,成為清代泉州與台灣鹿港商貿往來密切交往曆史的直接物證。
泉州市博物館:推薦文物:唐末五代玻璃碎片
2003年4月28日,泉州北峰招豐村旁發現一座古墓。随着考古人員的搶救清理,墓主人被證實為距今約1100年前唐末五代時期的泉州司馬王福。
墓葬形制特殊完整,墓葬内有墓志銘、青釉瓷器、錢币、銅鏡等。随着挖掘的深入,四塊散落在墓室内的閃亮的深藍色碎片震驚了在場的考古人員!
“是玻璃啊……”時隔千年,玻璃碎片大小不一,已拼湊不出最初的器皿形狀。
“不會是王福連玻璃碎片都視若珍寶吧?”肯定有人這麼想。要知道在唐代,玻璃是多麼珍貴的舶來品呐。
考古學知識顯示,唐五代出土的伊斯蘭玻璃主要集中在唐代的西安和洛陽。在貿易港口出現,這可是印證了唐代文獻記載的大量阿拉伯和伊朗商人來華貿易的事實。
南安市博物館推薦文物:鄭成功佩雕龍紋玉帶闆
五六十年代,鄭成功玉帶曾原樣複制了3套,分别送往福建省博物院、廈門市博物館和南安鄭成功紀念館,作為展品,3套都被偷走;80年代,鄭成功玉帶入藏南安市博物館,近40年,僅在2017年于福州展出過一次。它放在防潮防蟲防震的保護裝置裡,想打開一次,就要走一遍申請流程,報告要達到福建省文物局去,就連鄭成功的後裔,也不例外。
這珍貴的玉帶,隻剩下17塊玉,它們原本是被一塊塊固定在皮革或綢緞上,被佩帶在腰間,成為尊貴身份的象征。這玉帶,原本是随鄭成功下葬的,在數百年的時間裡,皮革或綢緞,或已腐朽,剩下一塊塊玉留存在墓室裡。
生前曾受封延平王、享有佩玉帶尊榮的鄭成功,安葬的墓園成了盜墓人垂涎的目标,1929年農曆五月,鄭成功墓被盜,隔天鄭家族人聞訊趕來,為了不讓墓中文物進一步被盜,族人們将墓中餘下的文物都挖掘了出來。龍袍、頭發,還有《橄榄山墓志》,在出土的文物裡,玉帶是其中最為珍貴的。
玉塊怎麼保護,又是橫亘在族人們面前的難題。17塊玉,最終分散在鄭氏族人5個房頭,一直看護到了1953年。“當時南安縣文化館找到家裡來,要收回這些玉塊,将它們統一藏入館中。”曾祖父保護的那3塊玉交給了文化館,留下了一張文化館手寫的收條,那收條一直保存至今,鄭新新說,這也是段曆史的見證了。
晉江博物館:推薦文物:明教會黑釉碗
2016年,一部紀錄長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與觀衆見面,帶火了故宮小别院裡的修複師們。從故宮博物院建院伊始,一代一代的文物修複師走入紫禁城的紅牆,将大半輩子光陰傾注在一件件文物中。
很巧的是,上世紀80年代,在晉江也有這麼一位化腐朽為神奇的“修複先生”,如今晉江博物館裡的“鎮館之寶”——明教會黑釉碗,便是他修複的。
他是黃世春,晉江博物館第一任館長。
晉江博物館現任館長助理林清哲跟我們說起這個鎮館之寶的來曆。原來當時草庵興建大華嚴寺,在挖地基、修古井時發現了幾十片黑釉碗碎片,碎片裡清晰見“明”、“教”、“會”字樣。寶物出土,後經黃館長一片一片修複,方有了轟動一時的完整“明教會黑釉碗”。
“修複品還能成為鎮館之寶是非常少見的,甚至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林清哲說,早些年,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都想借走這塊珍貴的黑釉碗參展。
談到黑釉碗離不開草庵,談草庵又繞不開摩尼教。摩尼教其實就是金庸先生《倚天屠龍記》裡的明教,公元三世紀,由波斯一位叫摩尼的人創立,公元六至七世紀傳入中國。因為崇尚光明,反對黑暗,也稱為“明教”。
一直以來,草庵最為珍貴的便是一尊依崖而建的石雕摩尼光佛,因為是世界上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它的價值更為凸顯。
而這塊呈淺灰色,施黑釉,碗内壁陰刻楷書“明教會”的碗,印證了草庵摩尼教遺址的文字記載,也以實物證明了宋代晉江“明教會”的興盛。
石獅市博物館推薦文物:清代獅雕
若要推薦一個鎮館之寶,石獅市博物館館長李國宏是為難的。
他說,“如果是作為鎮館之寶,應該通過這個藏品體現一座博物館的價值,以便通過博物館這扇窗口透視一座城市的變化。”
盡管石獅市博物館在1999年收藏了更具研究價值的海峽人化石,但李國宏還是推薦了一對獅雕代表這座獅城。
進館穿過蹲在兩側大大小小的小萌獅們,看見有一對1.2米高的獅雕便是了。在博物館内東方醒獅的門楣下,這尊雄獅腳踩着繡球,寓意有求必應,母獅則膝下繞子,代表着子孫綿延。從清朝中期至今,獅雕身上的雕刻仍然曆久彌新。
在古代,石雕獅子向來是豪門大宅的象征。泉州地區衆多家宅、寺廟門口也盤踞着許多獅雕,據說這對鎮館之寶便是此前由李國宏館長向民間征集而來的。
石獅這座城市以獅命名,有悠久的傳統,獅文化也一直是博物館不懈打造的亮點之一。如今館内展示獅文化的“絲路獅緣展”仍在繼續,有近500隻形狀各異的獅子,它們被做成了石雕、瓷器、木雕、風獅爺等,供這座獅城玩味欣賞。
就在前幾年,博物館還比較無人問津,似乎是老學究才會去的地方。現在已然不同,2018年10月1日,石獅與故宮博物院就曾聯手舉辦“故宮獅文化珍寶展”,首次“出宮”的獅子們蒙上神秘的面紗,吸引了近六萬人前來一探究竟。
安溪縣博物館推薦文物:安溪青花
杯、碗、盤、盞……生活中誰也少不了使用陶瓷制品。可是說到陶瓷産地,我等圈外人士,幾乎無一例外的,想不到有“安溪青花”這回事。
難以想象的是,許多安溪的重要鄉鎮都曾經窯址林立。
在安溪縣博物館館藏珍品中,就有吉山窯青花纏枝花卉紋瓷盤。它在一衆文物中,相當出挑。2018年,安溪縣博物館與廈門大學、省考古所開展了一次比較全面的全縣古窯址調查,踏勘70多個點,采集樣本2800多件。“這是安溪先民饋贈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我們有責任梳理她們、解讀她們,還原曆史的真實,綻放應有的光彩。”安溪縣博物館館長易曙峰說。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炊煙袅袅升起,隔江千萬裡……”每回看到青花,腦海中就會蹦出方文山中國風的歌詞。方文山說過,如果用青銅千年斑駁的銅鏽來比喻世事的滄桑,那麼散落殘缺的青花瓷片,就會讓人魂萦夢系一段段從前。
德化縣陶瓷博物館推薦文物:文昌帝君
德化縣陶瓷博物館收藏的這尊文昌帝君,是1993年由一個叫許回成的收藏愛好者在村莊的路上買到的。
一對老夫妻拿來了一尊文昌帝君的坐像,約有30厘米高,灰層落滿了它。許回成第一眼見到被驚訝到了!看到潔白溫潤的釉面,文昌帝君臉部神情安然,衣服的線條飄逸,坐在雕刻精緻的石頭上。“這是德化陶瓷的上品。”他的心裡激動不已,知道自己此行真是撿到寶了。
從18歲開始做收藏,許回成研究德化瓷器也已許久,這件文昌帝君是他衆多藏品裡最愛的一件,出再高的價,他也沒舍得賣。文昌帝君在他的家裡放了七八年。
後來,他帶着作品參與了由德化縣陶瓷博物館舉辦的一場陶瓷展,博物館這才得知許回成的家裡藏了一件何朝宗的作品。2002年,許回成最終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以半買半送的低價,将這尊文昌帝君轉讓給了博物館。
館長鄭炯鑫還記得,當“文昌帝君”第一次在館裡展出時,在德化縣引起不小的轟動。大家都來看展,從事陶瓷創作的人,圍着看大師作品的各種細節。
“何派瓷雕技藝,好在哪裡,這是第一次真切地體會到,從作品裡汲取到的營養也比紙面上的圖片多太多。這對德化是一件大事,在這以前,在泉州何朝宗的真迹難得能一見,當時海交館的渡海觀音,也隻有在特定的展出時節才能看到。”
從那之後,何朝宗的作品,你隻要去到德化縣陶瓷博物館就能看到。
博物館是曆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從中能大緻見證泉州城市發展的脈絡。在博物館日,坐上這趟時光機,到曆史中去吧。
來源:花巷
文 / 燕婷 月芳 六月
圖/ 呂波 标哥 部分各博物館提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