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為什麼說夏至是最後一天

為什麼說夏至是最後一天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9 02:53:18

為什麼說夏至是最後一天(今日夏至忽而半夏)1

忽而半夏

養陽為法

天地氣交

神安是道

一、食飲藥膳養生:四氣五味宜有節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畜羊,其谷黍。”

——《素問·金匮真言論》

“《書》曰:夏至後,秋分前,忌食肥膩、餅臛、油酥之屬,此等物與酒漿瓜果極為相妨,夏月多疾以此。”

——《遵生八箋》

“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

——《素問·藏氣法時論》

中醫認為,夏至時節陽熱旺盛,人體氣機順應大自然氣勢趨于向上向外,機體呈現出相對外熱内寒的生理狀态。此時節養生宜多食酸味以固表以生津,多食鹹味以補心,飲食清補之際又當勿過鹹、過甜,宜多吃祛暑益氣、生津止渴之品。正如《呂氏春秋·盡數篇》指出:“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

夏月伏陰在内,忌過用生冷寒涼、肥甘厚味之品,避免内伐脾胃,罹患胃痛、洩瀉、痞滿等病症而變證猶生。如《頤身集》所言:“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姜”,夏至時節宜常備生姜,煮而為湯,以此辛溫發散、溫胃散寒、止咳止嘔,顧護後天。

1.面

《本草拾遺》曰:“小麥面,補虛,實人膚體,厚腸胃,強氣力”;《醫林纂要》記載道小麥面功擅“除煩,止血,利小便,潤肺燥”。

自古以來,民間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說法,小麥在夏季籽實粒滿,心氣應于夏,故而麥為心之谷,有養心安神之性,兼具補虛養胃、強筋益氣、除熱止渴之功,凡體質虛弱、氣血虧虛、食欲不振者,服之皆宜。小麥味甘、性涼,入心、脾、腎經;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故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含義,意合藥王孫思邈所言:“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

2.粥

薏苡茅根粳米粥:食材:薏苡仁30克、茅根30克、白扁豆30克、鮮荷葉10克、粳米100克,取諸豆與茅根、粳米同煮,米将熟之際,納入絲狀鮮荷葉,于火上沸5~10分鐘即米熟粥成。功效:健脾化濕、消暑止渴。亦可加入綠豆、蓮子、蘆根、白茅根等清熱解暑之品,山藥、枸杞健脾益氣生津之品,和而煨粥,以奏健脾胃、祛暑熱之效。

此外,夏季應心,心在液為汗,暑熱更易耗氣傷津,可适當取用清心安神、養陰生津藥材煮而為粥,藥食同源,以安心神、益心氣。如桂圓蓮肉麥冬大棗冰糖粥,酌枸杞、菊花、西洋參等。

3.茶

荷葉西瓜翠衣茶:取荷葉30克,西瓜翠衣(即西瓜皮去掉紅瓤和綠皮後的部分)30克,金銀花10克,扁豆花10克,亦可酌加山藥、芡實、百合、苡米、綠豆、茯苓、陳皮等健脾和胃,理氣祛濕之品。另取适量冰糖調味,輕煎約15分鐘,去渣取汁,代茶為飲。方藥含治療暑熱名方“清絡飲”之意,功主清熱解暑、健脾生津。

酸梅湯:原料為烏梅、山楂肉、桂花、甘草、陳皮、冰糖等。《本草綱目》記載:“梅實采半黃者,以煙熏之為烏梅。”烏梅味酸,收斂止汗、醒脾開胃、生津止渴。諸藥合用,酸甘化陰,清潤兼收,消食和中,生津止渴,收斂肺氣,行氣散瘀,除煩安神,是炎熱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飲品。

為什麼說夏至是最後一天(今日夏至忽而半夏)2

二、精神情志養生:甯心安神且氣和

“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

——《素問·舉痛論》

“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君子齊戒,處必掩身,毋躁……薄滋味,毋緻和,節嗜欲,定心氣。”

——《禮記》

夏至是陽氣之至極,陰氣之始至,陰陽二氣相交,易心煩意躁,情緒不甯,宜靜養怡神,安然度夏。“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種種養生方式,都應在“神安”的基礎上實施,如《素問·移精變氣論》中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精神内守,病安從來”。

嵇康在《養生論》中也提到:“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養神之道貴在“靜”,“靜則神藏,躁則神亡”,精神情志活動宜保持淡泊甯靜,摒除雜念。因此,夏至時節要善于調節情志,要神清氣和,心胸寬闊,精神飽滿,樂觀灑脫,以利于氣機的通暢外達,五髒的安和協調。

三、起居運動養生:調息勞逸順陰陽

“仲夏之月,萬物以成,天地化生,勿以極熱,勿大汗,勿曝露星宿,皆成惡疾。忌冒西北之風,邪氣犯人。勿殺生命。”

——《遵生八箋》

起居調養也需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變化的規律,宜“夜卧早起,無厭于日”,順應夏季日長夜短、陽盛氣旺;适當午睡以養陰護陽,于陰陽相交之時睡好子午覺;炎熱時節,腠理開洩,易受風寒濕邪侵襲,應少居空調屋,睡眠忌露宿。“颠頂之上,唯風可到”、“頭為諸陽之會”,陽熱使得玄府腠理開洩,夜卧吹冷風極易損傷陽氣、閉塞腠理,忌之慎之。

室外工作和體育鍛煉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緩行甯心,以防傷暑;“汗為心之液”,運動鍛煉過程時,避免汗出過多、大汗淋漓而傷陰耗陽,出汗過多可适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忌冷水沖頭、淋浴,恐寒邪直入,郁滞肌膚,久則易患寒濕痹證、黃汗等多種疾病。

四、導引腧穴養生:清心安神顧脾胃

夏至坐功:明代《保生心鑒》中記述了夏至導引養生法,于每日寅卯時,跪坐伸手叉指,屈腳換踏,左右各五七度,叩齒,納清,吐濁,咽液。治療風濕關節痛、手掌熱、腰背痛、身體沉重等病症。

神門穴:手少陰心經腧穴,位于腕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區肌腱的桡側緣。五輸穴之輸穴,五行屬土,因手少陰心經五行屬火,故為心經子穴,亦為心經原穴。為治療神志疾病的要穴,可瀉心經實證,具有清心瀉火,甯心安神之效。操作方法:每天早晚以指尖按揉穴位,左右各揉按1~3分鐘,以局部酸脹适宜為度。王冰注:“神門,心脈也。”

足三裡穴:足陽明胃經腧穴,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橫指處。五輸穴之合穴,胃經的下合穴,為強壯保健要穴,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舒經活絡的功效。操作方法:用指腹垂直用力按壓穴位,每天早晚各揉按1次,每次1~3分鐘,以有酸、痛、脹、麻的感覺為度;亦可每周艾灸足三裡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鐘,以局部皮膚發紅而不燒傷為宜。《四總穴》曰:肚腹三裡留;《玉龍賦》記載道:“心悸虛煩,刺三裡。”

為什麼說夏至是最後一天(今日夏至忽而半夏)3

五、五行音樂養生:樂在藥先養身心

“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通暢精神而和正心也。”

——《樂書》

“五髒相音,可以意識。”

——《素問•五髒生成》

五音屬五行、應五髒、動五志。徵音入心,徵音為主音的音樂屬火,旋律熱烈歡快、活潑,具有“火”之特性,可以通心經、疏導小腸經。夏至時節養生,我們可以選取歡快輕松的徵調樂曲以安心神、養心氣;蒼涼柔潤的羽調樂曲以滋腎水、充先天;悠揚沉靜、淳厚莊重的宮調樂曲以健脾胃、調升降,并依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則,靈活運用不同調式的五音樂曲來調攝養生。

基于五行生克理論,運用“順其髒腑施樂法”、情志相勝法、經絡循行等不同的補瀉思想來指導養生防病,有效運用角、徵、宮、商、羽不同調式樂曲進行幹預,以幫助機體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狀态,正可謂曲撫人心,樂為良藥,曲終病退,形健神安。

六、節律三侯物先知,陽盛陰生夏至時

一候:鹿角解。鹿角屬陽,夏至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故鹿角開始脫落。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載:“夏至一陰生,感陰氣而鹿角解。是夏至陽之極也。”李時珍記載道:“鹿角,生用則散熱行血,消腫辟邪;熟用則益腎補虛,強精活血;煉霜熬膏,則專于滋補矣。”

二候:蟬始鳴。蟬鼓翼而鳴,夏至後因感陰氣生,聽取蟬鳴陣陣,忽覺夏日悠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然此物生于盛陽,感陰而鳴。”李時珍曰:“蟬乃土木餘氣所化,飲風吸露,其氣清虛。故主療一切風熱證。古人用身,後人用蛻。大抵治髒腑經絡,當用蟬身,治皮膚瘡瘍風熱,當用蟬蛻,各從其類也。”

三候:半夏生。半夏禀自然之氣,為夏至日特别的時信,此時陽氣盛極、陰氣漸萌,夏已過半,物便喜陰而生,名曰半夏。李時珍曰:“半夏能主痰飲及腹脹者,為其體溫而味辛性溫。涎滑能潤,辛溫能散亦能潤,故行濕而通大便,利竅而洩小便。”

《本經疏證》記載道:“半夏生于陽長之會,成于陰生之交,故其為功能使人身正氣自陽入陰……則《内經》所謂衛氣行于陽,不得入于陰為不寐,飲以半夏湯,陰陽既通,其卧立至是也。”《名醫别錄》曰:“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堕胎,療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白居易有詩雲:“夏至一陰生,稍稍夕漏遲”。由動植物生長習性可見,喜陰之物始現,陽性之物便順應自然節律開始衰退,一副天地人和,萬物有序之象。

七、天地氣交,養長有道

“夏至之後,一陽氣下,一陰氣上也。斯則冬夏二至,陰陽合也;春秋二分,陰陽離也。陰陽交易,人變病焉。此君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天地之剛柔也。”

——《傷寒例》

“古人于夏月必獨宿而淡味,兢兢業業,保養金水二髒,正嫌火土之旺爾。”

——《丹溪心法》

夏至此節,陽盛至極、熱盛至極、氣升至極,理當順應時節,效法自然,正氣自生。陰陽交替,陽氣正旺,陰氣始生,冬病夏治正當時,于此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顧護機體陽氣,關鍵應着眼于一個“長”字。總的來說,夏至養生宜遵循養心神、和心氣;食必溫暖、增酸少甘飲熱茶;腹護單衾、避寒濕涼風;夜卧早起,起居勞逸且審慎,合而順天時的攝生大法。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天地氣交,萬物華實。”王冰注解道:“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由是則天地氣交也。”張志聰注曰:“天地氣交,陽氣施化,陰氣結成,成化相合,故萬物華實。”《靈樞•本神》篇言:“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夏至是萬物生長、天地陰陽之氣交合而孕育果實的季節,人于氣交之中,應與自然界相呼應,順應節律而長養,如此氣機升降出入有序,氣血和暢而陰陽交泰,生生化化且品物鹹章,心神通明而十二官有序,正氣常存且形神相安!

本文作者為預防保健科主任、主任醫師提桂香 呂品副主任醫師 黃夢文、曾靜碩士研究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