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上有個視頻讓人“哭笑不得”。
視頻中的小女孩,全程都在哭訴自己的委屈:
“我是媽媽生的,又不是爸爸生的,憑什麼要像爸爸!
歌裡唱的都是世上隻有媽媽好!
我就不想像爸爸,就想像媽媽……”
據媽媽說,女兒快6周歲才開始這個樣子。
女兒生日那天,家裡來的朋友說她長得跟爸爸還挺像的,結果沒想到,她竟委屈地哭了。
這個視頻,引發網友熱烈讨論,不少人都是在吐槽自己的爸爸顔值低,有些網友甚至調侃将來找老公,還是要找有顔值的。
或許,網友們看到小女孩的“異常反應”,以為是單純對爸爸長相的嫌棄。
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她之所以會出現這樣嫌棄父親的行為,是因為進入了“俄狄浦斯期”。
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經過大量研究發現,一到3~6歲,孩子就會經曆這個時期。
隻是大部分的父母,很容易忽略它的影響。
“俄狄浦斯期”,是孩子戀母的必經階段
俄狄浦斯期,源于希臘神話的悲劇人物,講的是關于“弑父娶母”的故事。
後來被弗洛伊德應用到心理學領域,也稱為“戀母情結”。
通俗地講,是指人的一種心理傾向,就是貪戀和母親在一起的感覺。
之前一位知名女演員曾講過兒子的願望:“我想六歲買手機,八歲娶媽媽,這是我的規劃。”
這樣的願望恰恰說明了孩子正處于“俄狄浦斯期”。
對于大部分家長來說,“戀母情結”多少有點很正常,便忽略了它對孩子心理發展的影響,結果導緻孩子深陷“俄狄浦斯期”之中。
這背後隐藏着3個很重要的原因:
1、孩子對母親的過度依賴
心理學專家研究發現:孩子3歲左右,會容易出現對媽媽特别依賴的現象。
有位朋友曾經抱怨過女兒太粘人,不論自己走到哪裡,孩子總是跟着自己,寸步不離。
時時刻刻都要抱着,睡覺也是要摟着才能睡着。
現在孩子上幼兒園中班了,可每天一放學,回家第一時間就是粘着她,而且還慢慢開始關注她的日常行為。
朋友一方面對孩子喜歡自己感到開心,但另一方面又有點擔憂孩子過分粘人。
其實,大部分孩子在出生後,幾乎都是媽媽在照顧,必然對媽媽的依賴更強。
媽媽長期陪伴在孩子身邊,便可能導緻孩子的過分依戀,進而産生“戀母”現象。
2、時刻保護孩子,舍不得“放手”
電視劇《加油!媽媽》中蘇青的小兒子小文,是早産兒。
小文身體不好,蘇青平時對他也是呵護備至,關愛有加。
她每天都會去接小文放學,忙前忙後,悉心照顧着小文的起居生活。
她還會用心記下小文所有需要忌口的食物。
小文也非常依賴媽媽,有次去公園玩,想騎自行車,都會征詢蘇青的意見:“媽媽,我們可以騎自行車嗎?”
她答應了,但怕他摔跤,便讓哥哥帶着他騎自行車,時刻确保小文的安全。
在心理學家對教養方式的經典定義中,就有一個維度,叫“過度保護”。
媽媽愛孩子是沒錯的, 但什麼都為孩子包辦好,孩子自然就更容易“戀母”了。
3、“女強男弱”的夫妻模式
看到這麼一個故事:
一位媽媽發現自己的兒子越來越女性化。
她兒子長得挺壯實,但是性格很細膩,像女孩一樣,很注意細節,非常注意自己外表形象,而且還非常粘自己。
舉個例子,平時吃完飯她會帶着兒子到小區裡散散步,玩一玩。
可是出去之前,兒子一定要精心打扮一番,邊散步邊挽着媽媽的胳膊,甚至不讓爸爸挽着媽媽。
兒子的行為讓媽媽覺得特别困擾,可又不知道如何解決。
平日裡,家裡的大小事,基本都是媽媽說了算,爸爸也不大管,所以媽媽也沒打算和自己的老公提起這個事情。
典型的“女強男弱”家庭中,媽媽的影響巨大。
家庭生活中,如果完全由媽媽承擔孩子的教育責任,爸爸成為“隐形人”,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而然會傾向于母親。
過分“戀母”,孩子一生受影響
著名心理學書籍《夢的解釋》中有這麼一句話:
“每個人都會有戀母情結,尤其是幼兒時期,對母親的依戀是一種正常的自然天性。”
但是,過分依戀的話,容易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甚至造成心理疾病。
如果一個孩子過度依戀母親,當孩子長大後,他們往往會自理能力差,缺乏主見,依賴性強,性格刁蠻任性或顯得很幼稚等等。
就像現在很多孩子,上小學了,還是媽媽給穿好衣服,梳好頭發,凡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他們和媽媽的關系比較親密,也更願意聽從媽媽的安排。
遇到事情不知道怎麼辦,遇到困難隻會逃避,隻會哭着找媽媽。
而且他們當中,性格大多數任性、刁蠻或者像長不大的孩子一樣幼稚。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身邊還存在不少這樣的人。
比如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的“媽寶男”“公主病”。
長期過分依戀媽媽的他們,長大後,就很可能會像個“巨嬰”,或是像個“刁蠻公主”。
此外,過度戀母,還容易造成孩子的不自信,自尊心受到傷害。
記得念小學時,每年學校組織春遊,同桌的媽媽都會陪着她一起參加。
又是給她遞零食,又是給她擦嘴,還時不時地讓她擺pose拍照。
有好幾個同學都笑話她,嘲笑她都是大孩子了,還這麼離不開媽媽。
導緻她心裡很難過,覺得傷自尊了,還認為同學瞧不起她。
在同學面前丢面子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但父母卻忽略了這件事情。
愛孩子,卻沒有體會到孩子的自尊心,反而會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時間長了,有些孩子甚至會産生自卑抑郁的心理問題。
“戀母”情結嚴重,造成的影響不容小觑,需要引起父母的重視。
細心引導,順利過渡
如果發現孩子處在“俄狄浦斯”的特殊時期。
家長一定要細心引導,用正确的方法幫孩子順利度過這個時期。
究竟哪些方法是值得嘗試的呢?
1、要從自身做起,不溺愛,不包辦
父母自身要學會放手,不要事事都親力親為。
比如:讓孩子自己把玩具分類,自己穿衣服,學着自己主動和别人交流等等。
當孩子接觸的新鮮事物多了,自然能變得獨立。
也懂得如何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生活和學習上的問題。
同時,感情“粘合度”也要稍微降低。
比如,可以适當地縮短與孩子的相處時間,讓孩子用更多的時間與父母、爺爺奶奶等家人接觸,培養廣泛的親情關系。
還可以分床睡,減少親昵感,這些都能減少孩子對媽媽的依賴感。
2、建立良好的夫妻關系
夫妻關系會影響親子關系,父母感情模式對孩子也會帶來影響。
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強調:“在一個家庭中,丈夫和妻子之間的關系有優先權。”
尤其是,媽媽切不可為了“愛孩子”而忽略爸爸。
一個家庭裡,“嚴父慈母”對孩子的成長來說确實更有好處。
在夫妻相處時,雙方相互尊重,凡事有商量。
而不是過于展現媽媽在家庭裡比較強勢的一面。
實際上,孩子會很樂于看到父母相愛。
夫妻關系好了,親子關系自然也會健康融洽。
3、接納孩子,可以求助心理咨詢
對于孩子的這種過分“戀母情結”表示理解,不要覺得孩子不正常。
善于接納孩子,發自内心地接受孩子的愛。
更不要試圖通過指責批評去糾正孩子的這一行為,這樣隻會讓孩子對自己更加地自我否定和迷茫。
假如父母自己沒辦法去引導,甚至孩子出現了一些心理方面的問題時:
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讓咨詢師陪着家長和孩子一起共同探索成長。
當今社會,真正的“富養”,是給到孩子精神層面的滋養。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多關注他們的心理成長。
最後,祝願天下所有小朋友都能心理健康,茁壯成長。
作者:三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