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019天
01
前幾天,發生在重慶婚紗店裡的一幕上了熱搜。
熱搜上的視頻顯示,一名女子拿着剪刀,發瘋似地将婚紗店裡陳列的婚紗一件一件剪過去。
拍攝視頻的店員不斷提醒她:
“賠得多,一件婚紗幾千(幾萬),你想清楚哦。”
但女子顯然情緒上頭,顧不得後面的爛攤子,一邊手中未停,一邊賭氣回答:
“欺負老子,幾千、幾萬都可以賠給你。”
店員再次提醒:“我先錄完了,再報警。”
女子還是那句話:“想清楚了。”
原來,這名女子是一名孕婦。
去年4月,她在這家婚紗店定了8000元的婚慶套餐,當時支付了3500元定金。
幾個月後,女子發現自己懷孕,于是跟店家溝通好婚禮延期,店家答應了。
但11月,她又找到店家,說婚禮不辦了,要求退定金。
店家給出的答複是:根據合同,定金不能退,但可以給辦寶寶宴,也可以轉給朋友。
女子一氣之下,買了把剪刀,沖入店内,剪壞了店裡的32件婚紗。
店家表示,剪壞的婚紗,之前買來共計6.74萬元。
警方介入後,女子終于平靜下來,開始認慫:
“我真不是故意要去你們店裡鬧的,我是确實沒有辦法了。
那天跟你說了那麼多,你還是無動于衷,所以才一氣之下才做了傻事。”
店主表示,孕婦情緒波動大,可以理解,咱也不說市場價了,就按進貨價6.7萬賠吧。
聽到這個金額,女子頓時沒了之前的“豪氣”,表示隻願意賠3萬。
幾經周折,最後雙方在派出所談定,賠償5萬元。
3500定金沒拿回,又填進去大幾萬。沖動一時爽,代價卻在暗中标好了價碼。
所以說,沒有收拾殘局的能力,就不要放縱善變的情緒。
但這件事,真的僅僅是因為沖動嗎?
樊登在《可複制的溝通力》一書中提到:
所謂的談話高手,并不是完全沒情緒,也不是被情緒牽着鼻子走,而是由你帶着情緒走,你來掌控它。而不善于溝通的人恰恰相反,雙方談着談着就忘記了目标,思維也跟着情緒走了,結果隻顧發洩情緒,什麼都顧不上了。
怒剪婚紗的女子,本質問題,是沒有明确溝通的目标。
02
每逢春節,很多夫妻都會因為讨論該去誰家過年的問題而引發一場口水戰。
丈夫說:“當然該去我家,哪有去媳婦家過年的道理?”妻子卻說:“怎麼就不能去媳婦家過年呢?何況去年都去過你家了,今年怎麼也該回我家過年了!”……
讨論到最後,兩人互不相讓,還翻出舊賬來争執,嚴重的甚至鬧到離婚的地步。
原本隻是讨論“春節回誰家過年”的問題,結果到最後讨論起誰愛誰、誰不愛誰,這就明顯偏離了目标。
最後,思維索性跟着情緒走,直到分手、離婚才罷休。
重慶怒剪婚紗的孕婦也是如此,她的溝通目标其實很簡單,就是挽回損失。
本來根據合同規定,定金不能退還,店家也不必費工夫跟女子拉扯。
但考慮到客戶的損失和情緒,店家還是退了一步,給出了别的第3選擇:把這筆錢換成将來寶寶拍照的費用,或者轉給馬上要結婚的朋友使用。
其實到這裡,女子的損失已經可以挽回了。
但她忘了自己的目标,以至于讓情緒占上風,總覺得自己受了欺負,店家是在故意給自己難堪,最後付出了比之前更大的代價。
就像《可複制的溝通力》一書中說的:
一旦你忘記了溝通的目标,在溝通過程中就會被潛意識操縱,你就會發現對方不尊重你、不重視你,讓你沒面子,而你為了争回自己的面子,就可能會與對方翻臉,結果呢?偏離了溝通目标,除了一通發洩之外,絲毫不能改變現實。
這件事上熱搜後瞬間引發了熱議,有人表示,店家也有責任,因為孕婦在剪婚紗的時候,店員不僅不上前阻止,還錄視頻,這不就是在任由事态往壞的方向發展嗎?
先不說誰的責任大,但就店員錄視頻阻止這個行為來說,我認為她做得是對的。
因為面對情緒失控的人,根本沒道理可講,還有可能會傷到自己。
此時店家的溝通目标也很清晰:盡可能減少店内的損失。
因此,一不動氣,二不争吵,三不阻攔,直接拿出手機拍照取證,既保證了自己的生命安全,也保全了自己的财産,還盡到了提醒的義務。
這才是最聰明的做法。
03
想起去年的兩個發生在機場的視頻,很有意思。
同樣是飛機延誤,和航空公司溝通退票、改簽事宜,一個視頻中的男孩隻顧發洩情緒,對着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員大喊:我要飛,我必須要飛。
惹得評論區網友調侃:“給他一個風筝,讓他飛吧。”
而另一個視頻中的女孩,目标明确,有理有據,把不滿和訴求說得清清楚楚。
首先,她引用法律法規:按照民航的法律規定,因為航空公司的原因導緻的航班延誤和取消,可以免費地退改簽,該有的經濟補償,也要給到大家。
接着,指出航空公司處理不當的地方:旅客一下飛機,航空公司就讓一個毫無話語權的員工來敷衍旅客,這個态度大家不接受。
最後,提出訴求:一、現在機場的空調都關了,非常悶熱,需要解決食宿;二、應有的經濟賠償;三、協助大家免費退改簽;四、安排補班飛機。
這段溝通,被網友稱為“教科書式維權”。
兩個故事,截然不同的反應,生動地诠釋了什麼是有效溝通,什麼是無效溝通。
在溝通的過程中,如果不能明确溝通的目标,忘記了雙方要達成的事,不論付出多少努力,最終都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明确、或記住溝通的目标?
《可複制的溝通力》一書中提到一個方法,就是問自己三個問題:
①你要為自己創造什麼?
這說的是,你在與對方談話之前,希望經過這場談話,讓自己達成一個什麼樣的目标。
比如,你想與對方簽訂一份合同,你希望對方能還你錢,你希望對方能把答應你的事辦到,等等。
②你要為對方創造什麼?
在溝通中,雙方都要奔着共赢的目标努力,而不是總想着自己赢、對方輸,這樣是談不下去的。
所以在與對方溝通前,你還要想清楚,你希望經過此次談話能讓對方獲得什麼?是一份訂單,還是一批他期待已久的貨物?
③你需要為你們的關系創造什麼?
這指的是,經過這場談話之後,你與對方的關系是否有所改善。
比如,是否能變得比以前更友好、更加彼此信任?是否更容易建立合作關系?
任何一次溝通或談話,都會涉及以上三個目标,即你的獲益、對方的獲益和你們彼此關系的獲益。
04
樊登曾提出過一個概念,叫“雙核對話人”。
意思是說,我們的大腦中有兩個“核”,其中一個“核”負責處理談話的内容,另一個“核”負責處理談話的氛圍,就像雙核手機的功能一樣。
他認為,大腦中處理氛圍的那個“核”更重要。
因此,如果在談話過程中,你發現氣氛有些不大對,比如對方有些緊張,或是情緒有些激動,你就要先停掉負責談話内容的那個“核”,及時來處理談話的氛圍。
等氣氛恢複正常後,再來繼續談話的内容。
事實上,這個概念對于自查狀态也同樣适用。
溝通的過程中,一旦發現自己開始糾結“對方是不是尊重自己”、“對方有沒有給我面子”這類嚴重偏離溝通目标的問題時,就要馬上停掉自身負責談話内容的“核”,同時注意大腦中處理氛圍的那個“核”。
這樣及時中斷自己一貫的情感模式,就不至于讓情感擾亂思維方式,最終實現溝通目标。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體現在能否有效溝通上。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好的溝通,情緒占三成,技巧占三成,内容占四成。
而這内容裡的四成,最重要的就是溝通的目标。
時刻提醒自己,不忘溝通的目标,才能保持大腦清醒,不被情緒牽着鼻子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