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經湛江的鄉道,留心公路兩旁的村落标識牌,不難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湛江不少鄉村名稱帶有“那”字,比如那蒙、那亭、那凡村等等,僅字面意義,外人難以知曉這些村名意為如何,實際上,包括世代居住的村民也有不同的解釋,甚至更多隻知其名,不知其義。
為什麼湛江村落取名喜歡帶“那”字,要從湛江的曆史說起。
自古以來,湛江都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的地方,漢人自中原一帶遠遷湛江之前,這片土地上已經可見壯族、瑤族、僚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後來漢民族憑借其相對優越的文化,逐漸“反客為主”,最終成為了主體民族。
今天的湛江生活着絕大多數的漢人,同時散居壯族、瑤族、僚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其中壯族為湛江少數民族最多且分布最廣的民族,人口超四萬人,約占全市少數民族60%,而這些統計數據尚未包括漢化的壯族同胞。
說到湛江壯族,不得不提及廣西,廣西全稱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由此可見,“壯族”之于廣西的重要性。
了解湛江曆史的朋友清楚,西漢時期的湛江與廣西部分地區同屬一個合浦郡,那時候的合浦郡中心在今湛江。2000年間,兩地分分合合,有太多的道不盡,直至20世紀90年代,1956-1983年的近三十年 ,今廣西的北海、欽州、防城、東興、合浦、陸川、靈山等地仍是湛江的一部分。
大費周章地講述湛江與廣西之間的淵源,無他——獨樹一幟的壯族文化之于廣西的深遠影響,同樣體現在湛江,湛江那蒙、那良、那洞村、那凡村、那松、那策等等之“那”本為壯語,意思是田,田地的田。
不完全統計,在湛江,村名帶有“那”字的村莊有那界、那蒙、那良、那孔、那梧、那貞、那碌、那餘、那六、那郭垌、那洞村、那凡村、那甘尾村、那光村、那昆村、那攏村、那梭、那町、那傑、那有、那井、那河、那潭、那郁、那葵等等。
為什麼湛江不少村落取名喜歡帶“那”字?
其實不難了解,壯語“那”意為田地,舊時,“田”意味着一切,有了田地才能進行耕種;田地是糧食的來源;社會性質決定了田地是生産生活的根本。
當湛江土著或徙民選擇在新一方開荒墾地,身處陌生環境之下亟需一種精神力量,人們希望通過“那XX”命名的方式以達到五谷豐登、人丁興旺……。
如果我們說湛江所有“那XX”的村名的起源皆與壯語“那”有關,未免偏頗,可是從漢語語義分析,卻又難以解釋,這些“奇奇怪怪”的村名到底是什麼意思,總而言之,“那XX”或多或少關于壯族。從許許多多的“那XX”得以窺見,某段時期的湛江不少地區深受壯族文化影響,即便非首要文化,壯族文化也是作為一種主流文化存在。
文化之間存在相互效仿與吸納、相互滲透與共存,今天再看湛江村落取名喜歡帶“那”字的現象,相對于追根溯源——為湛江“那XX”尋求一個毫無争議的由來的說法,我更願意相信這是壯人與漢人,乃至其他少數民族在湛江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的結果,因為不管過去現在将來,“有田有地”,生活越來越好是所有人的願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