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談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曆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歡迎關注“青史觀”,每天為您帶來新鮮、有趣、幹貨滿滿的曆史故事。
今天,我們為您聊的是河北的四個縣改名的故事。
唐玄宗畫像
古人喜歡改縣名,意在宣示自己的政治影響力,每逢新皇帝登基或皇帝換年号時都會或多或少改幾個地名。在公元742年,唐玄宗李隆基改年号為天寶,他就在這年對河北的四個縣進行了改名。
這四個縣是永清縣、甯晉縣、臨城縣和滿城縣(滿城區)。
柴榮畫像
永清縣地域在此前武則天在位期間曾被改稱為武隆縣,顧名思義,這位女皇是希望改地名來打壓李唐皇室政權,公元710年,原來武隆縣改稱為了會昌縣,唐玄宗天寶元年,朝廷改原來會昌縣名為永清縣,轄區範圍包括了今天的永清縣和霸州市。據說這個縣名取意“邊境永清”的含義。
張蒼畫像
就在這一年,朝廷改原來永甯縣為滿城縣。滿城縣的來曆有不同說法,其一說“滿城”倆字本來是“蒲城”的筆誤,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滿城的名字和西漢時期的功臣張蒼有關。張蒼活了100多歲,他的封地就在今天的滿城地域。因為年紀大而且子孫衆多,所以當時張氏子孫滿城,于是後人取這個意思将新縣改稱為了“滿城”。
臨城縣地域在這之前屬于古房子縣,東周時期這一帶就有古房子城。天寶元年,朝廷将房子縣改稱為了臨城,因為這裡有古臨城的緣故而得名。臨城一帶在西漢時期是皇室宗室成員的封地。
另外一個改名的縣是瘿陶,在天寶元年改稱為了甯晉。據說因為瘿陶的讀音為“應逃”,含義和諧音都不好,所以朝廷就改稱了更為吉利的甯晉縣。甯晉縣的名字含義有兩種說法,其一說這裡古代屬于晉國地盤,就取意晉地安甯的含義将縣名改稱甯晉。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甯晉的具體含義是“安甯晉福”。
在這之後的元朝,甯晉一度改稱為了甯昌縣,而清朝道光年間為了避諱皇帝的名諱“旻甯”,這個縣改稱為了“甯晉”。1913年,清朝滅亡後,原來甯晉縣的舊名被恢複。
道光皇帝畫像
餘下的臨城縣後來基本沒有再進行改名。而後周年間,北伐的柴榮占據了永清縣地域的淤口關和益津關,柴榮在這裡設置了新的行政單位并命名其為霸州。毫無疑問,這位皇帝設置霸州、雄州(今天的雄縣)的用意是對契丹宣示自己的強大武力。但是這位皇帝很快因病去世,他北伐的大業也隻能暫時擱置了下來。
今天的甯晉縣
好了,今天我們的故事就說完了,歡迎關注我們下次發布的文章。您也可以留言來說您想聽的故事,想了解的曆史,我們盡量滿足您的要求,講給您聽。
本号已與“維權騎士”簽約,本号内文章未經許可,嚴禁轉載、抄襲,違者必究!請您文明評論,杜絕謾罵、攻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